2017年4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37期(总第305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村一幼”补学前教育短板
——全省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工作现场会侧记 ■本报记者杜蕾文/图
杜蕾
《教育导报》2017年第37期(总第3054期) 导报一版

三呷果村幼教点,孩子们在玩彩色的轮胎。

4月13日,四川省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工作现场会上,与会人员实地了解凉山当地建设情况,凉山补短板、盘活闲置资源,大力解决校舍短缺、提升保教质量,得到了大家的点赞。

解场地短缺:整合闲置公共资源

“来,小朋友们像老师这样,用手指蘸上颜料,在纸上点出花瓣。……”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第二幼教点的教室里,20余个小朋友围桌而坐,在辅导员带领下,开展美术活动“手指点画”。

由于吴哈村幅员面积较大,适龄幼儿较多,加上自然村落分散,县教育科技知识产权局在“一村一幼”布局时充分考虑吴哈村的生源情况,开办了两个幼教点。

幼教点要办起来,场地是首要问题。一个点可以借用中心小学的空闲校舍,另一个怎么办?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后,县局决定采取租用闲置民房的方法解决场地难题。得知村上要建幼教点让适龄儿童能就近上幼儿园,吴哈村一位村民大方拿出自己闲置的房子,免费租借。

两间平房组成教室和活动室,院坝空地添置了滑梯,孩子们可以锻炼玩耍,虽然幼教点不大,但教室里电视机、小桌凳、教具玩具一应俱全,两名辅导员和孩子们制作了不少剪纸、贴画,将幼教点装扮得漂亮温馨。

走进且拖乡三呷果村幼教点,28名幼儿正跟着老师在室外挥着小手做操。且拖乡中心校校长吉克打则告诉记者,这里原是一个村小,实施集中办学后学校便空置下来,正好解决了幼教点的场地。在拉克乡四合村,幼教点建在了村支部活动室里,白天孩子们上课,晚上村民在这里开展活动。

整合闲置公共资源,解决校舍难题,凉山州各县市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整合利用富余公共资源,通过改造村委会活动室、彝家新寨活动场所、村小闲置校舍、租用民房等,在全州尚未覆盖学前教育资源的行政村和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设立幼教点,破解场地紧缺难题。

凉山州教育局局长游开军介绍,截至今年3月底,凉山州已开办村级幼教点3069个,其中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开办

1100个,彝家新寨活动场所开办109个,学校空余校舍开办651个,闲置村小校舍开办555个,租用民房开办418个,新建236个,共覆盖3082个村,招收幼儿11 .52万人。“凉山州盘活闲置资源,多种方式解决场地难题,对我们来说很有借鉴价值。”色达县教育局局长陈虎说。

提保教质量:重培训为辅导员“充电”

在喜德县冕山新桥小学幼教点,彝族辅导员翁古伍来正流利地使用汉语、彝语,教孩子们学唱歌曲《我的好妈妈》,了解歌词内容。

“孩子们特别好学,学东西也特别快。”她说,孩子们刚入园时,大多只会说彝语,不会讲普通话,辅导员们采用双语教学,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方式,教孩子们说普通话。

翁古伍来毕业于四川省彝文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喜德,像她这样具有教师资格证,懂彝汉双语的辅导员有300多名,投身于100多个幼教点班级中。

“所有辅导员均采用公开招考的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分批次招考。”喜德县教育科技知识产权局局长车波告诉记者,县上将参加辅导员聘用考试的人员按照考试成绩排序,纳入辅导员备用库,一旦有辅导员离职,及时在辅导员备用人员中按照考试成绩依次递补,随时保证每个幼教点辅导员在岗。

如何提升保教质量,是“一村一幼”推进中各地面临的难题之一。喜德一方面在提高聘用门槛上下功夫,限定报考辅导员学历为中专及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兼懂彝汉双语;另一方面坚持对辅导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

“我们上岗前先统一到州上接受了10天的培训,由州和西昌优秀幼儿园的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怎么设计课程、游戏。”翁古伍来说,担任辅导员期间,她和幼教点的老师们还会轮流参加州上、县里的各类培训,提高保教能力。

近年来,凉山州注重抓好辅导员培训,出台《凉山州“一村一幼”学前教育辅导员培训方案(试行)》,按照分类培训、分级实施的原则大力开展辅导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