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38期(总第305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就地取材” 法治教育资源不发愁
■本报记者 杜蕾
《教育导报》2017年第38期(总第3055期) 导报二版

攀枝花市第二初级中学,校园电视台正播放着由学生自己录制的“校园法治讲堂”栏目。不少学生驻足围观,拍手点赞。

学校不是司法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和专业资源,针对师生的法治教育该如何着手?近年来,攀枝花市二中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借助学生自身的力量,开展法治教育,被全国关工委、司法部和中央综治委联合授予“零犯罪学校”称号,校长陈丁获选2015四川省十大法治人物。

家长当法治班主任

对症下药补法治课

“很多校园暴力事件都是从小矛盾开始的,同学们要记得,与人发生矛盾,对方如果挑衅,约你在某一个地点打架,一定不能去。我跟大家讲个真实的案例……”日前,攀枝花市二中2018届4班的一堂法治课上,法治班主任文仁寿结合具体案例,生动地向全班学生讲述了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文仁寿是攀枝花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2015年1月起,学校聘任了包括文仁寿在内的36名公、检、法、司系统人士,担任各班法治班主任。他们从法制教育、法律咨询、协调工作3方面入手,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为全校孩子补好法治这一课。

“我们不是来走过场的。学校确定了法治班主任工作职责,除了定期在班级开展法治教育外,还要参与班级重大工作的讨论。”当上法治班主任后,文仁寿每学期都要针对本班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开展多次法治专题讲座,配合班主任开好法治主题班会,协调安排学生参与法治教育的社会实践,例如模拟法庭、参观法治基地等,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法治班主任几乎都是政法系统的专业人士,均为学生家长。陈丁向记者透露,这样做,一方面,盘活了家长资源,不用专门寻找授课人员;另一方面,家长可以直接地了解孩子们的情况,从而准确地“对症下药”,开展相关法治教育工作。

“要在学生心中播下学法、守法、用法的种子,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陈丁认为,家长树立了良好的法治意识,才能对学校法治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为此,学校也加大了对家长的法治宣传教育,利用微信和校讯通等家校沟通平台,向家长推送有关青少年成长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指导。

班级设立安全委员

让学生成校园普法主体

法律进学校,“进”是手段,归根结底是要把法治观念和精神根植在学生心中。

龚钰婷是2019届3班的学生,她还有一个特殊身份——班上的安全委员兼心理观察员。简单来说,就是配合学校做好班级同学的法治教育和安全工作,协助开展法治宣传。

“当了安全委员我才知道,不少校园极端事件是从小矛盾、小问题发展而来,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帮助,是可以避免的。”每天,龚钰婷认真观察、了解同学的情绪。同学发生冲突了,被老师批评了,或是家里出什么问题了,她总能很快发现,及时找同学聊天疏导,并告之班主任知晓。她还搜集整理了不少法治小故事在课间分享。同学间闹矛盾,或是遇到不开心的事,会主动找龚钰婷聊天,让她开导。

在该校,每个班都设有安全委员。“班级安全委员使学校法治教育和安全工作深入到学生中间,预防学校极端事件发生,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陈丁说。

为了让安全委员更专业地履行职责,学校每学期多次组织全校安全委员进行专题培训。这学期,德育室便利用大课间时间,对所有安全委员兼心理观察员进行关于校园安全维护及安全事故预警机制的全面培训。

这次培训上,学校邓琳双制作了《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提醒安全委员们重点关注班级中经历重大事件的学生、特殊类型学生及危机事件,做好记录,及时告知老师。

让学生成为校园普法的主体,学校不仅设置安全委员,使学生影响学生,还通过开设模拟法庭、校园电视台“法治讲堂”栏目等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律素养。

学校还与攀枝花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举办的“走进法庭”活动,挑选对未成年人有较强教育意义的案例,编成剧本,进行模拟法庭演练。陈丁说,模拟法庭将法治内容趣味化,让学生容易接受,感受到法律就在日常生活中,直观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有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