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39期(总第305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阅读的力量
——寻找教师专业阅读之道
■本报记者 何文鑫 吴宇婷
《教育导报》2017年第39期(总第3056期) 导报三版
没有哪位名师的成功背后没有阅读的支持。教师作为传道、授解、解惑的文化传承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而阅读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专业阅读”更是教师成长的不二法门。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曾说,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与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更有教育的智慧。在教育专家的论著中,在指导教学的专业书籍中,教师能通过阅读与思考,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自己的个性化知识体系,再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成长之路。

最是书香能致远。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推出特别策划,聚焦“教师专业阅读”,汇集专家、教师的观点以及学校的经验,共同审视与追问教师阅读的现状与困惑、价值与方向。希望阅读能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习惯,教师也能从阅读这件美好的事情中收获不断成长的力量。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涉及到专业知识的传递,人文素养的提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比起一般大众,教师的阅读状况如何?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前,本报就教师阅读现状展开了调查,81%的老师喜欢阅读,但专业阅读所占比例却不容乐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专业阅读的价值何在?面对阅读状况的不理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尝试和突破?就此,记者采访了省内部分专家和教师。

现状

阅读量和阅读面缩水,专业阅读少

“读书人要读书,教书人更要读书。”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罗晓辉曾长期在中学教书,在他的观察中,老师和学生读书都越来越少。

除了教材教辅,师生真正阅读经典和专业书籍的凤毛麟角。罗晓辉认为,专业阅读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能力,是最大的失德。

专业阅读,首先是指学科专业的阅读,提高学科修为。除了学科的专业阅读,教师还应有教育的专业阅读,扩大阅读面,添读人文素养类书籍。罗晓辉以前一个教数学的同事很喜欢读《论语》等经典,在数学课上也常常引经据典,很受学生喜欢。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学生,教师综合素养高,可以超越学科,发挥教育的综合效益;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罗晓辉说,学生多年后想起老师,可能早已忘记老师怎么讲的知识,但老师的言谈举止还活灵活现。“这样的教师,他的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阅读的价值不是自然体现出来了么?”

追问

工作压力大,阅读缺乏专业指导

根据本报的调查数据显示,81%的老师喜欢阅读,31%的老师在教学中遇到难题时会想从阅读中获取力量。不少老师表示,专业阅读对提升自身素养十分重要,但接近半数的老师认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阅读专业书籍。

成都市温江区海科幼儿园园长吴金桃很喜欢阅读,遇到工作中的难题首先想到的是从书籍中寻求解决之道。2012年,当上园长的吴金桃开始推动老师们阅读专业书籍。幼儿园每学期开学都给老师发一本专业书,但到了期末,书还是新的。

罗晓辉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在成都市教科院负责推动国学教育,平时还参加许多学科教研活动,讲了很多读书的好处和价值,但效果不尽人意。

“教师工作压力大,闲适的时间被挤压。”面对教师阅读现状,罗晓辉既无奈,又很理解。

老师们读不进专业书籍,吴金桃认为也有老师们静不下心来、缺乏动力的原因。吴金桃的阅读动力来自于孩子们,她时常站在窗口观察,结合阅读所得,思考一些教育的突破点。

“要内心真正觉醒了,有了渴求,阅读才能真正展开。”前不久,刚入选2017“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的广元市利州区教研室副主任解学英说。虽然从小就喜欢阅读,但直到2010年,解学英才开始进行专业阅读。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近40%的老师不喜欢阅读专业书籍的原因还在于缺乏专业阅读指导。

在罗晓辉看来,专业阅读重在“专业”二字,就学科而言,老师的阅读要有规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开卷并非都有益,乱读一气,只会“走火入魔”。

这就涉及到困惑不少老师的“专业指导”,有没有书单,有没有相应的阅读氛围,学校有没有专业图书等因素都在影响着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行动

个体的志趣与坚持,团体的相激相契

在现有条件下,罗晓辉觉得可以从3个方面去突破。

一是顶层设计上,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及学校,可以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要规划一些书单,让教师有个参照,做到心中有谱。学校买书也要对准学习的需要,做到精准定位。

二是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读书活动,制定一些激励措施。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要留足相应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三是要有学科专业阅读和综合素养阅读的结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教师在吃透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在阅读中思考,然后用写作整理思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达到更高的境界。

省内一些教师和学校的尝试,值得我们参考。

2012年,解学英偶然打开一家教育网站,受到网站上老师们的读书感染,开启了她“如饥似渴的阅读之旅”。

她读苏霍姆林斯基、读新教育系列图书、读吴非等名师著作,大开眼界,开始思考以前视而不见的教育问题。

“职业倦怠消失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浮出水面,我也不太计较学生考多少分了,而是笑着看他们快乐成长。这也促使我反思身为教师的自我成长。”解学英说。

通过阅读,她结识了不少朋友,并摸索着办起读书会。由个体阅读再到群体行为,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她参与推动成立了利州区星空教师读书社。推荐书单、帮学校采购图书、发动骨干教师带动阅读、举办讲座与征文活动、创办刊物……读书会正成为推动利州区教师阅读与写作“静悄悄的力量”。

吴金桃也尝试改变了推动幼儿园老师阅读的方式,效果迥异于前。幼儿园成立了阅读小组,走出教室和办公室,到草坪、咖啡馆、书店去,增加阅读的仪式感。一起阅读,将理论和当日的教学结合起来讨论。不久,阅读小组成员就由3人扩展为18人。

人多了,阅读氛围浓厚了,吴金桃就和老师们定期开展读书会,用“朗读者”的形式,每个人朗读一段篇章,一起发表看法,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