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40期(总第305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坚决打好普及攻坚战 推进高中教育新跨越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工作会议交流发言(节选)
《教育导报》2017年第40期(总第3057期) 导报二版

四川省教育厅

明确思路 五项措施强力推进普及攻坚

一是明确攻坚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科学规划,精准发力;协调发展,分类指导;制度建设,注重长效。以普及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大力提高普及程度,提高特殊群体受教育机会;合理规划布局,促进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统筹两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健全保障机制,完善资助政策,优化资源配置。

二是确定攻坚目标。分步分阶段推进攻坚,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毛入学率显著提升;到2020年在校生达到231万人,两类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投入机制更加健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办学活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建成一批示范性普高和中职学校及特色专业。

三是力推五项措施。

第一,加强统筹规划。制订攻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政策措施。以市(州)为单位,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有计划、分年度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学校,建设一批省级示范学校,保障学校数量、规模与普及教育需求和人口增长相适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土地划拨、税费减免、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民办学校发展。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第二,加强经费保障。坚持教育投入普高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为辅,中职由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落实中职生均拨款制度和公办普高经费保障机制。增加各级财政专项投入,建立经费动态调整机制。2017年,普高生均公用经费综合定额不低于1420元(其中财政500元),适时启动学费调整,提高学费标准;制订债务偿还计划,将公办普高债务纳入地方政府一般性债务进行化解;落实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不低于30%的规定,公办中职生均拨款达到6000元。

第三,加强基础能力。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编制“十三五”薄弱县普高建设规划,统筹实施薄弱县、脱贫县普高建设和残疾人教育示范项目,推进民族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改善薄弱学校条件。加强中职基础能力标准化和示范校建设,到2020年所有学校达标,并建好省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50所、示范(特色)专业点100个。统筹县域师资调配,及时补足配齐教师,多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任教;多方式培训教师,中职“双师型”教师比到2020年达60%以上。

第四,加强扶困助学。落实国家资助及免学费政策,2017年,筹集财政资金31 .6亿元,惠及120余万高中阶段学生。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奖助学金。推进藏区和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并将资助政策扩展到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加大特殊资助并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低保家庭和残疾学生优先享受。建立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机制,建立学习困难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帮扶机制。

第五,加强规范管理。统筹高中阶段招生,推行全省统一招生平台及统一招生信息采集。省级示范普高统招计划的50%以上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每所初中。严禁公办校违规跨区域、超计划招生,加强民办校招生管理。开展综合高中、普职融通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质量水平。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以高考改革为契机 推动学校特色多样化发展

一是初步形成了高中的特色办学格局。上海市教委先后印发了《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和《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通过6年的创建工作,特色创建遍及人文、社科、理工、科技、艺体、金融等领域,在全市形成了41所特色普通高中市级项目学校,举行了8场市级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展示活动,命名了第一所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

二是高中学生走班教学成为新常态。上海高考新政实施以来,绝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已根据师资、学生选科情况和校舍场地资源等,因地制宜,实施不同形式的走班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大走班”所有学科、所有学生都实施走班)、“中走班”(3门高考学科不走班,6门等级性考试学科全员走班)和“小走班”(学校采用策略重新安排教学班,仅少部分学科实施走班)等几种形式,分别约占走班教学形式的10%、60%、30%。走班制的实施促进了高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和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三是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本次高考改革中,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报告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内容板块,有效激发了上海高中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根据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统计,全市高三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473个,基本做到人人有课题,研究领域聚焦科技创新、社科人文、艺术、体育、环保诸多学科。还通过创新实验室建设、创客教育联合体、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等建设,为广大高中生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为促进研究性学习报告的真实有效,除学校课题研究评估专家委员会等评估机制,该市还开展研究性学习认证评估系统的试点工作。

四是全市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深入开展。截至2017年3月底,全市已认定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42个,共提供学生实践岗位464633个。各高中学校均已与基地签约,已签约基地数为1891个。96%高三学生和73%高二学生已完成60学时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中本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截至2016年底,该市贯通培养初具规模,中高职贯通培养达到143个专业点,中本贯通培养达到38个专业点。

山东省教育厅

深化综合改革 推进普通高中健康发展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为高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014年,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对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系统设计,山东省教育厅同步下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为推进高中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消除学校大班额。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关事宜的通知》,将高中纳入解决大班额工作范围,加大“人地钱”保障,综合施策。全省规划投资353 .49亿元,建设学校239所,新增学位36 .18万个。

三是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集中举办了高中校长专题培训班,深入宣传解读高考改革政策。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总体思路,推进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今年秋季学期全面推开。部署开展高中选课走班,全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开发、试点和应用。修订《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按照每4个班增加一间比例设置选修教室,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出台《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联合育人指导意见》,拓宽高中学生学习空间。试点开展本科高校综合评价招生。

四是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强化经费保障力度。对比2010年,2016年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翻了一番,公用经费支出提高1 .5倍。2011—2016年,全省安排助学金15 .33亿元,91 .33万学生享受助学政策。2016年秋季学期起,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五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全面实施“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市域调剂、省级统筹”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坚持“退一补一”,设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为增加高中教师总量、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提供政策保障。完善高中教师招聘机制,在部分高中开展直接招聘教师试点。每年举办多种形式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江西省教育厅

落实责任 强化督导 确保普及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加大投入,加快扩充教育资源。省财政统筹资金17 .31亿元,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为重点,全面支持各地加强普通高中建设和改造。省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12 .5亿元,以加强校企对接,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重点,支持各地建成了31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和109所省级达标中职学校。从2016年起,省级财政将全省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500元,从今年起,将公办中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

二是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开展普通高中特色办学试验,确定100所普通高中为全省特色发展试验试点学校,从普职融合、音体美教育等多方面进行探索,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全面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全面部署全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目前正在两个设区市开展试点。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构建了“产业对接专业、企业对接育人、岗位对接课程、车间对接基地、师傅对接师资、用人对接评估、生产对接科研、工种对接培训、厂长对接班子”9个对接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是强化督导,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将高中阶段教育投入、普职协调发展和省级达标中职学校建设纳入省政府对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则上不能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建立普通高中评估制度,省教育厅通过随机与指定相结合方式,每年抽取20所省级重点中学进行评估,推动地方政府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办学特色。连续组织开展了全省职业教育专项督导、中职学校招生工作专项督导和中职学校办学能力专项评估,推进各地加强中职学校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湖南省教育厅

补齐短板 突破难点 统筹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第一,统筹推进。一是顶层设计。2016年,省委深改领导小组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列为全省重点改革任务。二是强化保障。先后出台了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标准等一系列政策,2016年,省级财政新增投入2 .85亿元用于保障普通高中学校公用经费。三是压实责任。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考核指标,并作为对市州考核和对县级政府“两项督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是激发活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高中阶段教育,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高中阶段办学格局。

第二,优化结构。一是优化学校布局。2014年,出台专门文件,按照每20万人口设置1所普通高中和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原则要求,调整优化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布局。二是优化普职结构。通过科学调控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完善招生政策、提高职业学校吸引力等措施,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三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建立健全普通高中质量评价机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优化中职学校办学格局。坚持把优质中职学校集聚在产业布局核心区,把职教基地建在产业园区里。

第三,补齐短板。一是加大倾斜支持力度。近3年共投入近10亿元专门用于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投入15亿元实施农村中职攻坚计划。二是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组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示范性中职学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的高中阶段薄弱学校,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城区优质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推送到73所农村薄弱高中免费使用,为武陵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开发了23个专业的专递课堂。三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将高中阶段教师纳入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加大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力度。四是扎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从2016年起,免除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科书费。实施“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项目,向社会募集资金,为贫困学生给予补助并提供工作机会。

第四,突破难点。中职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难点。该省一是构建中职教育骨干体系,立项建设国家示范校38所、省级卓越校28所、省级示范校111所,四级骨干体系带动全省中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二是建设特色专业体系。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全省中职学校设置专业基本覆盖全省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投入近1亿元,立项建设39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群,引导每所学校重点建设1—2个特色专业。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出台企校合作办学意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组建省级职教集团34家,参与企业1890家、中职学校213所。四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了联合部门、行业共同举办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机制,建立了中职学校专业技能抽查制度。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

立足实际 开拓创新 加快推进普及步伐

一是加强省级统筹,落实普及责任。统筹经费投入,建立并完善“国家为主、省级统筹”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和评价标准。统筹考试招生,示范性高中和内地西藏高中班在全区范围内招生,对高寒、高海拔地区、边境县乡和较少人口民族学生照顾倾斜,内地西藏高中班农牧民子女录取比例保持在70%以上。统筹区内外办学,形成以区内为主、区外为辅、内外融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二是增加教育供给,提高培养质量。推进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协调发展,新建普通高中6所、中职学校5所,改扩建普通高中25所、中职学校6所。实施普通高中发展工程和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工程。实行15年免费教育政策,完善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探索异地办学模式,在拉萨为那曲和阿里两个高海拔地区建设4所普通高中。扎实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内地799名援藏教师组团式对口支援该区20所中小学校,区内选派410名骨干教师赴内地挂职培训、跟岗学习,取得阶段性成果。东中部7个职教集团对口帮扶该区中职学校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内地办学不断深化,现有14所高中举办西藏班、55所示范性高中招收西藏散插生、48所中职学校举办西藏中职班。

三是推动改革创新,增强办学活力。开展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培育一批示范性高中。在每个地市办好1所标准化特色中职学校。推进简政放权,推动学校章程建设,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强教育督导和分类指导,实行自治区、地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分片包干负责制。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提高质量 普及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

一是加大投入,优化布局。围绕“到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制定了全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划。把握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趋势,实施了11所普通高中改扩建项目,优化普通高中资源布局。投资14 .34亿元,建成州职业教育园区,将分散的州属5所中等职业学校迁入园区,整合教育资源。

二是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普通高中每年每名学生1200元、中等职业教育6000元、高等职业教育12000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将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立“统一标准、动态核编、自主招聘”的高中阶段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三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健全高完中评价考核办法,深化学校内部人事、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扶持+监管”,采取政策扶持、师资扶持、生源扶持和监管指导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办学,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把州职教园区5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组建成立楚雄技师学院,实行“七块牌子、一套班子”,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四是开放办学,提升质量。实施“引智计划”,与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区优质学校加强合作交流,扩大普通高中开放办学范围,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澳大利亚泰福职教、上海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北京市十一学校

创新普高育人模式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一是顶天立地,上下贯通,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该校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消化,将先后形成的15个领域100个关键因素梳理完善为《学校行动纲要》,以校本化的方式顶天;通过对每一门课程特定目标的明晰界定、必修学分的限定修习,以课程的形式将育人目标立地;通过目标转化,将国家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再把教学目标分解为学习目标,将培养什么人的最高目标贯通到每一堂课的具体目标之中;通过灵活多样的家校互动,将家庭目标、学校目标和国家目标相融合。

二是优化结构,创新机制,落实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调整组织结构,以机制确保学生中心地位。通过制定《学校章程》,明确不同主体的育人作用。建立分权的学校治理结构,明确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学代会、家长委员会等的权责边界,且相互制约。扁平化组织架构,取消中层管理部门,副校长全部兼任年级主任,实行双向选择、薪随岗变的聘任机制,让学生的评价在聘任中发挥重要作用。重视各类小组织特别是自组织建设,构建多元联盟的协作关系,减少上下级的行政关系。

调整课程结构,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生态。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起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选课,全校1438位高中学生形成了898个教学班,每位学生一张课表。学校制定了《学科德育纲要》,推动每一位教师从学科教学自觉走向学科教育,实现全员导师,不仅教会学生学习,更要领导学生内心。

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育实效。打破了行政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与呵护,学生有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他们自主选择甚至自主构建的不同组织文化中逐渐形成。

三是立意高远,定向把关,扭住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通过领军计划课程建设、接力棒计划、摆渡工程等项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国家战略认知,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通过启动自我系统感知、多元学习路径设计,启发学生将个人目标与国家前途命运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