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42期(总第305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们需要群文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本报记者 杜蕾
《教育导报》2017年第42期(总第3059期) 导报三版
近年来,群文阅读走进川内众多学校课堂,引发语文课堂教学静悄悄的革命。群文阅读为何受追捧,它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带来了怎样的变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四川省群文阅读研究总课题组主研成员、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语文教研员刘晓军。

400万字课外阅读总量需要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教育导报:四川为何选择研究、推广群文阅读课题?

刘晓军:直面中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学生阅读资源匮乏,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阅读行为欠科学、能力较低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这从国家层面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刚性要求。

再看四川,阅读教育改革存在较大空间,各市(州)发展不均衡,学生阅读现状并不理想,读物选择、阅读方式、阅读品位上存在各种问题,需要教师、学校、教研机构共同攻关,需要群文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课题立项前,我省部分地区如德阳,已立足群文阅读理念进行了实践层面的探索。同时,经过于泽元等专家提炼,已逐步形成群文阅读的基本理论。这些都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以群文阅读创造新的阅读常态,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阅读课程新体系成为必然。

教育导报:群文阅读是什么样态的阅读?

刘晓军:群文阅读最接近阅读的常态。我们平常读文章、读书,呈现出一种浏览状态、提取信息的状态,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往往会将自己阅读的信息与以往阅读的进行比较和整合,这为群文阅读提供了一种可实践性的路径。

群文阅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统整,与课内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共同建构了完整的阅读课程体系。它以形式的变革带来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对于学生语文素养、阅读兴趣和教师教学效能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师需要一个艰难过程重构技术系统

教育导报:群文阅读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变革势必会给教师教学带来极大挑战,教师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刘晓军:群文阅读对教师教学技术的要求,与过往习惯的单篇教学方式相比,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普通师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群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原来的技术系统需要重构。

比如备课,开展群文阅读,老师需要进行多文本备课,议题怎么提炼、课堂管理怎么进行,课堂节奏如何把握等等,都不容易。一节课从教一篇文章变成教五六篇文章,学生必然需要进行预读,这时老师还需要设计阅读提示单、相关统计表格,管理学生的行为。

课堂中对老师的要求就更多了,需要提高认知能力,以自己的经验观察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需求,但绝非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必须是通过引导共同构建,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探究。

教育导报:您刚刚提到教师的技术系统需要重构,总课题组采取了哪些方式来培训教师?

刘晓军:要做好群文阅读,老师需要经过一个艰难过程:吸纳理念、尝试靠近,然后转化变成一个娴熟的课堂教学实践者,最终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为给参研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提供帮助,总课题组邀请了专家进行主题报告,让老师们得到先进理念的洗礼,再安排优秀课例让老师们学习。几年来,全省选拔了400余名种子教师参与培训,大部分成为了项目推进的骨干力量,并带动各自学校、所在地区的群文阅读发展。

总课题组还制定了《四川省义务教育语文学科群文阅读教学指导意见》,对议题选择、选文编组、课堂教学设计、评价方式进行了详解,让老师们在开展群文阅读时有据可依、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