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44期(总第306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师应有一颗诗意的心
金甫
《教育导报》2017年第44期(总第3061期) 导报三版

日前,我随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员下乡调研,一位教高年级的语文老师拿出一道练习题指给我看,其中课外阅读题有一篇短文《月光启蒙》,文中有这么一句“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这位老师说:“要是我的学生在作业本上写这样的句子,我肯定毫不犹豫地打一个‘×’,这明显是一个病句。”听后,我陷入了沉思。我开始想象,假如我的学生兴高采烈地将自己写的这样一个句子给我看,我会怎样做呢?我的第一感觉:美。这确实是一个好句子,不管在怎样的语境下,当它映入你的眼帘时,诗意就会扑面而来,仿佛一下子就能让人置身在一个充满花香的世界里。

可是,我能给这个句子判正确吗?这是一个单纯的造句,造句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规范、正确。就像这位同行说的那样,这确实是个病句,至少它表达得很不规范。用“芳香”来形容“音韵”显然不合适,“飘满音韵”也不够妥帖。如果我判了正确,就怕以后会使其得到鼓励,写更多不规范的句子。可是如果我简单地判了错误,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因此扼杀了一颗诗意的童心。

那么,我该怎样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诗意的童真,又让孩子知道在某些时候,我们需要遵守规范呢?我想我或许可以这样说:“你这个句子真美,让老师都跟着闻到了花香。不过,请你再读读,你看,假如运用我们学过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搭配正确吗?所以老师觉得,如果这样的句子是出现在你的习作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那就会显得非常完美。但单纯的造句,没有任何的背景交代出现的话,就会显得很突兀,表达也就有问题了。如果你同意老师的看法,不妨重新去造个句子,或者把这个句子再扩写成一段话。”我想,能写出这样的语言的孩子一定是有一颗诗意而敏感的心,这样的要求,他一定愿意接受吧。

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读过的一本小说《花开的声音》,文中的女孩在她的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听进了花开的声音。”她的老师毫不犹豫地指出这是个病句,因为爱写这样的句子,她的习作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以致她内心无比忧伤。那时我就想,我们教师要多一些诗意。因为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和出路还是诗意。……通过这件事,无疑又一次给自己提了个醒,在语文教学中,要时刻保持一颗诗意的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乌牛镇岭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