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45期(总第306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上接1版
《教育导报》2017年第45期(总第3062期) 导报二版

农民看病难,看病不方便,关键是基层缺乏医护人员。以扶贫攻坚为契机,利州中专发挥护理专业的特色专业优势,与市内12家医院深度合作,一线骨干医生直接来校上课,一起编写教材;学生直接去大医院实习;与省内医科院校增加合作内容,联合培养医护人员。

教育部门再联合卫生部门,为本地学生回到乡村服务牵线搭桥,提高当地医疗水平,满足村民就医需求,实现就业与扶贫的双赢。仅2016年,利州中专就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输送127名毕业生。

资助关爱倍增

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

今年,昭化区卫子镇小学428名学生中的84名建档立卡户学生格外高兴,因为他们的资助补贴整整翻了一倍。

为了不让贫家子弟因贫失学,不因上学致贫,昭化区在国家资助标准上做加法,即增加一倍补贴的“倍增计划”。记者了解到,依照这项计划,小学生可多享受每年1000元的补贴,初中生每年多拿1250元,高中生则为2000元,家庭负担大大减轻。

而物资资助、结对帮扶、健康监测和家校联系4本台账的建立,使学生既能上学,又能在学校安心读书。在具体推行中,昭化区坚持“1122工作法”,即每周1次作业辅导,每月与学生父母通话1次,每月2次谈话谈心,每月2次走访。

翻开各类台账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一目了然;师生的谈话内容有问题,有对策。

“走访与谈话的确辛苦,工作又琐碎,但是对学生的家庭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对学生也就多一份关爱。”卫子小学英语教师贯静说,班上留守儿童多,不少孩子行为习惯差,走访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孩子们受到的关爱和鼓励多了,讲卫生了,在校“搞破坏”的也少了,学习上有了劲,老师教学也顺利多了。不少老师还在工作中摸索出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

旺苍县深山里的盐河小学,学生住校,学校发动党员当“代理爸爸”“代理妈妈”。学校没有宿舍管理员,老师轮值睡在学生宿舍旁。

“目的是让学生在校不感到孤独,有了困难可以随时找到老师,哪怕是在深夜。”盐河小学校长侯刚说,这样,老师们也忙了起来,不会感到在乡下教书无聊。

既为学生打通向上的通道,又不让乡村孩子在校自卑与孤独,同时还确保他们始终在求知的跑道上。关爱和资助倍增后,广元进一步出实招,实行教育局长、乡长、校长、村长、家长“五长”控辍保学制。

这对隐性的因贫辍学者尤其见效。这学期开学,朝天区之江初级中学八年级5班班主任王瑞查看名册,“林浩然(化名)怎么没来报名?!”王瑞心中一惊。

通过“五长”机制,他告知校长,联系村长、家长。林浩然父亲电话打不通,去他家敲门没人应。王瑞连夜开车到村里接上林浩然姑姑,最终找到林浩然父亲。原来,林浩然一家住在县城,但是户口在乡村,看似光鲜,实际很贫困,父亲碍于面子,又不肯说。

学校特事特办,将林浩然接回学校,纳入资助体系。这样的学生,没有控辍保学机制,老师若不负责,失学是一定的事。“多一个学生在学校,社会就少一份麻烦。这正是教育的力量。”之江中学校长马长水说。

教育的力量同样适用于那些“折翼的天使”。为了那些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朝天区特殊教育学校从2014年开始探索送教上门,到现在的全接纳,80个注册学生,40个需要送教。特教老师每次上山,都在打通特殊孩子与外界的联系。教育向所有人敞开,不会将有困难的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