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82期(总第397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打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谢小白
《教育导报》2024年第82期(总第3977期) 导报三版

今年暑假,我带着孩子在云南腾冲小住了几天,“打卡”了那里的众多景点,其中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滇西抗战纪念馆。

在去纪念馆的路上,我给女儿打“预防针”:“展馆面积大、史料丰富,要耐着性子看,这里可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然而,一进门,女儿就端端正正站定了,说:“妈妈,你帮我拍张照片。国庆假期老师肯定会布置‘打卡’作业,我先提前完成。”读了4年小学的她已经有了“先见之明”。

她该不会因为“打卡”而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吧?忧虑之下,我心生一计,先设个门槛。我对女儿说:“我会帮你拍照片,但要等参观完,你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随即,我们迈入大厅,满墙满壁的上千顶钢盔映入眼帘,震撼人心。我告诉女儿,这些钢盔来自拼死杀敌的远征军,他们中好多人战死沙场……女儿沉默不语,表情凝重。“古来征战几人回”,我想,当她再次背诵起这句诗时,一定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滇缅公路主题展馆的展览里,女儿看到许多和她同龄的孩子或身负背篓踉跄前行,或手持锤子凿开大石时,她疑惑地问:“妈妈,他们怎么雇佣童工啊?”我向她解释其中的不得已:当时青壮年都去前线打仗了,劳动力只剩老人、妇女、儿童。但恰恰是这些妇孺,在没有机械设备助力、没有安全措施保护的情况下,手脚并用地刨出了滇缅公路,为抗战前线搭起了“输血管”。他们中很多人因此累死、病死、受伤而亡……女儿显然动容了,眼睛里泪光闪烁。她知道,那些孩子本该和她一样,享受父母的宠爱,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她也深深地理解了老师常常教导的:“先辈们的浴血奋战,换来了今日的和平。”

“当代花木兰”李月美的英雄事迹,也深深打动着女儿。滇缅公路修好之后,急缺往前线运送物资的司机。当时在马来西亚生活的李月美得知此事后,毅然回国报名加入机工队。由于车队不招女性,李月美被筛了下来。但是,性别挡不住她的拳拳爱国心,她效仿花木兰,女扮男装“混”进了车队,每天风尘仆仆地往前线运送弹药和医疗用品。女儿被她的英勇和报国热血所触动,举起电话手表拍下了李月美的传奇故事。我知道,她回去后,肯定会给她的小伙伴讲述一个“不一样的花木兰”。

走出滇西抗战纪念馆,回酒店的车上,我问女儿,如果让她写一篇观后感,她会写些什么?“我会写很庆幸自己生在和平的年代……哦,我还要写李月美,写那些修路的儿童……”女儿断断续续地说道。

“这段历史给你的启发是什么?”我追问道。“珍爱和平,学习他们的精神。”女儿说。

我继续启发女儿,除了她提到的缅怀先烈、传承他们的精神、珍惜当下的和平,还有一点很重要——进步。因为,唯有我们变强大了,才不会被欺压。女儿顿悟一般抢着说道:“妈妈,我懂了。像周恩来总理说的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的,少年强则国强。我不禁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参观过程中,女儿看得太投入,早已忘记了她的“打卡”作业。但我还是悄悄帮她拍下了照片,画面上,她正仰头朝墙壁看去,墙壁上书写着“缅怀、传承、和平、进步”8个大字。虽然女儿如愿提前完成了国庆“打卡”作业,但是我知道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一时一刻的事,而应长长久久、贯穿到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当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都会带孩子去看看。常常缅怀,才能不忘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壮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