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46期(总第306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上接1版)
《教育导报》2017年第46期(总第3063期) 导报二版

观察三

农村学校不能再消失,但只有办好才有意义

在当前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保住农村小微学校?“一是为了保障教育公平,二是为了守住乡村文明。”广元市教育局局长杨松林回答。

广元市在教育局扶贫摸底调查中发现:目前,广元市200多所小微学校的12300余名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贫困家庭子女。办好农村小微学校,是教育扶贫的客观需要,更是保障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

张平原算了一笔经济账:村小办好了,孩子就近上学,一年可为每个家庭节约1.8万元至3万元。

杨松林说,广元所辖区县全是连片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是广元教育的主体。他2001年到广元工作的时候,还有各级各类学校2700余所,到2016年,还剩758所。“如今,农村本来就面临“空心化”问题,如果农村学校还在,就还有国旗飘扬,就还有欢声笑语,乡村就还有活力。”

为了保住农村小微学校,广元市也承担着财政投入加大等诸多压力。“十多年来,农村校点的设立裁并、布局调整,反映了教育投入与产出、公平与效益的平衡。”杨松林说,广元市上下达成一致认识,在基础教育阶段,永远公平优先。

最近,昭化区柳桥小学校长正在筹备开办“周末少年宫”。柳桥小学校长黄朝建说,学校195名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5+2=0”的现象很严重。“在学校5天养成的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周末一回家就全丢了,所以,计划周末给学生免费开点兴趣班。”

“现在,农村小微学校都想方设法,铆足了劲儿把学校办好,办出特色。”杨松林说,这正体现了广元市发展农村小微学校的价值所在:美丽乡村学校不是靠财政“补”出来的,而是要因地制宜,师生合力创造出来的。“我们固然在坚守,但只有把学校办好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