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83期(总第397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新津中学 张崇洪
话题《教育导报》2024年第83期(总第3978期) 导报三版
编者按: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人在具体教育情景中的体验,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和行为逻辑。关注教育的人文性,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价值引领与精神培育,进行文化传承与交流,落实个性化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本期话题从语文、数学、科学课程的角度探讨“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敬请关注。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边界就是生活的边界。”“我们是在语言中被社会化的。”海德格尔说:“语言随身携带一个世界。”在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在于立德树人的“人”和语文的“文”。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什么是“人文教育”?

“人文”二字,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的“人文”指礼教文化。人文科学一词,出自拉丁文,指人性教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科学教育被提出,强调学习古典语言(希腊文、拉丁文),扩大课程门类,如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因此,人文科学又简称HASS(Humanitas Arts Social Sci-ence),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等。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是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物质财富迅速增加,教育的工具性渐渐取代人文性。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文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只有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战争、犯罪和贫困等问题。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筑牢四大支柱,关键在于坚持教育改革,尤其要加强人文教育。

二、为什么要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实践是在一定语文教育指导思想下进行的。80年前,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指出:“语文是一种工具。”叶圣陶的“工具说”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或“文学课”的倾向,对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帮助教师认识语文的使命起到重要作用。但“工具说”也有其局限性。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反映出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语言文字积淀着本民族的文化精华,有其鲜明的人文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的人文性更为鲜明。语文课上,学生在学会掌握交际工具的同时,也在继承文化传统。他们不仅要习得语文知识,更要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和世界。课本所含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古文、语法知识,涉及古今中外丰富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伦理学、地理学……各种题材的文章展现出人生、社会、世界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润物无声地做好文化普及和伦理教育,而不是一味咬文嚼字,把一些简单而生动的语言现象复杂化、教条化。所以,我们应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充分发挥语文“文化载体”的作用,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

三、如何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两个维度来进行,即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时加强现代民族文化的构建和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步伐。

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虑:一是古代思想,二是古典诗文,三是文化的通约性。

关于古代思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思想宝库,一些优秀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在人类思想的发展中有杰出贡献。这些思想家的作品,教材虽有选篇,但教师对其思想内核的教学比较欠缺,并没有发挥最大教育价值。语文课应致力于让学生吸收古代思想精华,助力民族精神培养和道德理想教育。

关于古典诗文。中学古典诗文教学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古汉语学习,二是文学鉴赏。这二者反映出语文学科的双重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忽视文学欣赏和人文内涵的教学。如此一来,情操的陶冶、美感的形成、灵性的培养、文学的积淀就难以落到实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典诗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源头丰富了,现代语文修养的提高会事半功倍。

关于“文化通约”。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各构成要素之间都有其通约性,中国古典诗文与古典艺术也不例外,如虚实感、写意性、主观性和浪漫精神等,中国古代诗书画一体便是例子,琴棋书画更是古代文人的标志。语文教学应有意识地关照传统文化的通约性,从整体的视角来对待语文教学。在领悟古今诗文的基础上,去理解书法、国画以及民族舞蹈、民族音乐和民族戏剧;反过来,对古典艺术的鉴赏也会加深对古今诗文的理解。

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还应该顺应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语文教学与时俱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要从“以知识为本体”走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贵在求实、求真,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工作来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真理,学会寻求人生的真谛,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吸纳、进而创新知识的能力上来,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接触、了解、进入社会,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要实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使其在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另外,语文教学要面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其次,面向现实生活,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当前,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全方位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科普文章应受重视。说明文、应用文的作用日趋明显,在实际教学中也应得到足够重视。另外,当代作品与非名人名家作品,从其内容到形式透着时代气息,贴近当今现实,教师应重视这类作品的教学。

再次,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信息是知识的载体,民族语言是存储、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在民族语言中,蕴藏着具有时代特色的多学科知识,要教好、学好、用好这些知识并有所创新,只靠教师讲、学生听显然不够,必须调动并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 AI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民族语言存储、传递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挥;鼓励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语文教学。

最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悟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想。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语言与思维品质培养结合起来,一方面,重视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关注发散性思维,即扩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在大量课外阅读中,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心灵、启迪悟性,提高其思辨能力。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形式来表现内容,让他们在自由创造的同时,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