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47期(总第306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巴塘弦子后继有人
■本报记者杨钢屈辉鲁磊
《教育导报》2017年第47期(总第3064期) 导报一版

“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民间歌舞,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塘人民小学的孩子们正在学习传统弦子舞步。

格松次乃是巴塘县人民小学的数学教师,他藏胡琴(弦子)拉得好,舞跳得更好。为了把“一身本事”传下去,他在学校开设“弦子”课,教学生拉琴跳舞。

地处金沙江畔和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的巴塘县,是有名的“弦子之乡”。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弦子”,是藏族传统的民间舞蹈,集诗、琴、歌、舞四者为一体,易唱易记。领舞人拉着藏胡琴,在队伍前面一边歌唱,一边领舞,其余的舞者则跟在后面,舞动着长长的衣袖,边歌边舞,在行进中围成一个圆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巴塘弦子女性舞姿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以柔美见长,男性则舞姿重在舞靴、跺脚,刚劲豪放。

“巴塘人初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格松次乃告诉我们,在巴塘,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一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欢歌欢舞,围着火塘跳个通宵达旦。弦子曲目繁多,有几千首,歌词丰富,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等。“但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弦子曲目濒临失传。”

格松次乃今年40岁,在学校义务教授弦子也有十多年了。而今年他特别高兴,因为去年底,在成都市双流区的对口帮扶下,巴塘县打造的新教育园区投入使用,人民小学的地盘儿由过去的15亩拓展到45亩,学校专门修建了弦子舞传承广场。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艺术培养“松开了手脚”。

如今在人民路小学,“巴塘弦子”已作为校本课程走进了课堂,每天大课间,师生们还能跳由弦子舞曲编排的“弦子操”。对于特别喜爱弦子的学生,学校还在每周二、四的少年宫活动中,专门开设了“弦子班”,进行专业教学。“巴塘弦子”这一古老文化,在校园里得到传承和发展。

“文化艺术可以提高一个民族的高贵气质。”人民小学校长志玛央宗说,在这样的思路下,人民小学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通过文化艺术这个平台,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熏陶和锻炼。“近几年,不少学生已经走遍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