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0期(总第306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规范培训机构办学 彰显从严治教
《教育导报》2017年第50期(总第3067期) 导报二版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责成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金牛区5区对其辖区内9个“学而思”教学点的违规办学行为进行整治,并在各区官网上进行通报。成都暂停学而思学校9个教学点的招生,整治力度之大,在地方政府中尚属首次。对此,舆论热议,有的叫好,有的旁观。成都整治学而思能否给培训热降温,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给培训热降温  政府要亮剑

■汤勇

由于准入门槛低、行业利润巨大以及竞争激烈,培训机构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造成了种种乱象。更有甚者,不少培训机构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捆绑家长,制造普遍焦虑和社会恐慌,大搞竞赛和排位赛,引发家长、学生之间的攀比,扰乱教育环境;课程超前,全民奥数,则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教学,忽略孩子个体差异,违背教育常识和规律,极大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

鉴于这些乱象,政府部门从依法治教角度,对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整顿是顺应民意,职责所在,一方面,让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规范运作,正当生存、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让学生及家长对选择培训机构保持理性,而且最大限度保障受教育者及家庭的合法权益。

但现实中,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面临诸多尴尬。由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分为“非营利性”“营利性”两种,非营利性的由教育部门审批,营利性的由工商部门负责登记和监管,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两种类型无法明确鉴定,绝大多数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以“非营利性”审批登记,而实际经营过程中又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像学而思违规办学的情况,可能并非个案。目前很多机构在工商注册信息中写的是“教育咨询”,做的却是教育培训,属于超范围经营,而咨询和培训没有明确的司法界定。多头监管、相互推诿、责任主体的不明确,于是这些教育培训机构一直处于监管的“真空”与灰色地带。

在这样的情况下,成都市教育局对像学而思所存在的问题不遮掩、不回避、敢于亮剑,确实值得点赞。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整治上,必须主动担当、主动作为。

当然,教育部门在对民办培训机构出重拳整治的同时,一方面,要以教育人的良知、责任与使命,办好体制内的每一所学校,办学生们向往并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学校,让家长们信任并支持我们的教育。另一方面,要通过家校合作,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他们认识到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惧中,让孩子无度地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奥数班、兴趣班,除了费钱、费时、费精力,不一定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甚至还有可能让孩子折腾在起跑线上。

作为教育的顶层设计者,更应该从治本的角度改革升学评价制度,改革中考、高考选拔标准及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当下炙手可热的民办培训机构降温,也让这类培训机构没有教育评价与选拔机制缺陷的空子可钻。(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

培训机构被整顿  体现依法治教

■熊丙奇

对于成都教育部门对学而思违规办学进行整顿,很多舆论解读为“封杀”“学而思”,是对奥数培训“开刀”,倡导素质教育。不得不说,这些解读会错了意,这并非“封杀”某个培训机构,而是地方教育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对没有获得办学许可的培训机构(教学点)进行整治。

成都教育部门对学而思9个教学点进行整治的消息,有的人“叫好”,而有的人则为其“鸣不平”。而不论“叫好”还是“鸣不平”的,都不是从依法治教角度,而是站在各自立场。叫好者认为这是政府部门叫板上市的培训机构,有助于让培训热降温;而叫屈者则认为,培训机构提供市场化选择,家长愿意花钱是家长的事,关政府什么事。

而从依法治教角度,政府部门对没有取得办学许可的教学点,进行整顿是职责所在,对违规办学视而不见才是失职。对于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有二:一是监管培训机构有无合法的资质;二是监管有合法资质的培训机构是否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治理培训乱象,保障选择培训机构的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已经报名的家长对教育部门的整治很有意见,认为影响了孩子接受培训。可以说,这些家长送子女上培训机构是十分盲目的,他们并没有了解机构(教学点)有无合法的办学资质,要么听其他家长推荐,要么听机构宣传就选择。

在当前,家长送孩子进培训班的焦虑心情可以理解,但选择培训机构必须理性。根据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今后政府部门将对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所有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都将实行工商注册、工商监管,这有利于对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目前教育部门和工商部门“双重身份”式的管理,貌似对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很严,实则上是让这些教育培训机构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而规范培训机构,主要是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并不能让培训热降温。当前我国存在培训热,主要是因为义务教育不均衡,存在“幼升小”、“小升初”择校热,加之中高考制度用单一的分数标准评价学生,因此为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家长都送孩子去培训机构。只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改革中高考制度,才能让培训热切实降温。(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治本之策

■王凯

以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的通告为例,明确提出严禁委托或变相委托其他主体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考试或培训班,严禁举办、承办或组织中小学生参加非政府部门举办或未经政府部门认可的竞赛、考级或活动,这两个可以称得上是针对民办培训机构史上最严的“严禁”,实际上为以后的管理埋下了明晰的伏笔。

家长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一对持久的矛盾,当前这对矛盾所演化的冲突在不断升级。需求需要寻找“出路”,目前这条“出路”基本就维系在校外培训机构身上,于是鱼龙混杂的培训市场不可避免会呈现乌烟瘴气。

要改变现状,只盯着供给方治理并不能治本,还需要关注和引导需求方,通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政绩观来引导学校和家长,通过建立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搭建立交桥。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政绩观,首先需要正视两对冲突:一是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相对固定的优质资源布局的冲突;二是本应平和专注的育人文化与节点论英雄的功利文化之间的冲突,所谓节点,在基础教育集中体现为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家长、学校和政府都需要理解,学校教育满足不了所有学生的所有需求,在学校之外有校外培训机构的生存之所,但这种生存不能以贬低、抹黑、冲击学校教育的主体育人地位为前提,不能以恶意制造舆论、强化竞争、裹挟民意为出发点,校外培训机构要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以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的部分布局问题。校外培训机构不能以恶意扩大竞争为策略,肆意制造“抢跑文化”,让学生的起跑线一再后移,让学生的负担一再加重,不能在学校努力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的同时,利用各种考试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为生源抢夺战打响第一枪。

政府则不仅要依法治教,还要治教从严。学校要尝试建立增值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绝对学业增长值,而非一刀切的横向比较,体现评价的诊断性,对学生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体现评价的发展性,为学习的改进干预提供有力支持。培训机构要找准自身定位,合理合法地去关注利益边界。家长要从关注成绩转向关注成长,回归理性,要陪伴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发展,回归教育即生活。

政府在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须树立、倡导、践行科学的教育观,这才是教育回归正途的根本,政府要从根上扶,从本上治,方能在可能的拉锯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系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本文内容综合中国教育报、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