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0期(总第306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故事的魅力
——读《给孩子的故事》
■夏丽柠
《教育导报》2017年第50期(总第3067期) 导报四版

童年时,我家与姥姥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院子中央有棵粗壮的丁香树,夏日清晨,微风吹过,幽香扑面。姥爷早上有个习惯,就是将半导体收音机放在院中的石礅上,边洗漱边听。长大后才知道,他听的是《评书连播》,里面时不时地传出拟人的兵器相撞声音,偶尔还模仿马蹄由远及近的动静。

上学以后,我也爱上了听评书,中午放学就火急火燎地往家奔。从小方盒子里传出来的,不仅有我钦佩的英难,还有我想交的朋友。这便是最早故事之于我的魅力。那时家里不富裕,很少买故事书。我是听故事长大的一代。

现在的孩子们幸福了,从胎教到早教,再到幼教,从小就有各种各样的布艺书、童话绘本、经典名著。但同时,信息泛滥的时代,势必造成阅读的慌不择路,父母又担心孩子们受到不良书籍的影响。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学业繁重,初中以后读故事书几乎是被禁止的。虽然父母用心良苦可敬,却不知这种举动扼杀了多少故事大王和小说家呀!

《给孩子的故事》,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编选的故事集。如何定义“儿童”,她的意见清清楚楚:“十岁至十五岁,抑或十六岁,大概也不排除十七岁,将成年未成年,我们称之为‘少年’。这个成长阶段相当暧昧,不能全当成大人,但要当作孩子看,他们自己首先要反抗,觉得受轻视,不平等。”也就是说,多大年龄应该读什么样的故事,并不完全是家长主导的事情。现代家庭都主张“民主”,在读故事书这件事上,还是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关于选本,王安忆说,第一,她并未拘泥于孩子认知,因为大人也未必比他们精灵。但孩子们是“素人”,希望这些故事带给他们一颗澄明的心,至少要有一种天真,要能明辨事非;第二,为什么是故事,而不是小说?如果按照之前的“给孩子”系列,从诗歌,散文,自然就该到小说了。但小说可能更关注于技巧和延展,而故事更接近于内核。每个人都有依在奶奶怀里,听故事的经历。围炉听书的夜晚,恍然如梦,当翻开《给孩子的故事》时,那些过去的事情仿佛又回来了。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书中共选取25篇故事,都是当代名家作品。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到能讲“小说课”的毕飞宇,再到专写儿童文学的曹文轩,个个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这些故事,无论是祖孙情深,还是少年友谊,又或人与动物交朋友,我们都能读到人性纯良的光辉。即便有人年轻无心犯错,日后也必会认真改过。如果读者认为这些作家写的都是真的,那必定是好故事。因为故事里的人已经走进了你的生活,而你也在故事中找到了自我。这也是故事的魅力。

特别想推荐其中几篇:汪曾祺的《黄油烙饼》,写出了少年萧胜与奶奶的情深意重,也写出了那个年代的残酷和温情;莫言的《大风》,着重描绘与爷爷一起跟暴风雨搏斗的星儿,学会了生命的力量,终生受益。莫言的景物描写堪称绝妙,配合故事情节,读起来别有滋味;张洁的《拾麦穗》,从故事里向外散发微热,一位卖灶糖的老人,却带给了小姑娘难以忘却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爱的纽带联系。这仍是故事的魅力。

六一将至,这本书是很好的儿童节礼物。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故事里,我们都想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