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1期(总第306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为了格桑花开满雪域巴塘
——成都市双流区赴巴塘援藏老师的故事
《教育导报》2017年第51期(总第3068期) 导报四版
暮春的远山上仍有积雪,有着“高原江南”之称的巴塘却洒满热情的阳光。为巴塘增光添彩的,不仅有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提升的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有一群远道而来的人——成都市双流区的援藏支教老师。为了将巴塘教育早日建成康南地区的教育高地,在“汉藏一家,精准扶教”理念的统领下,支教教师长期坚守在雪域高原,勇挑重担,为巴塘教育带来了亮丽的希望。

 

两度进藏,巴塘已成第二故乡

2012年,作为双流首批来藏区支教的王宏,第一次走上高原,就将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了巴塘的孩子们。

这份礼物就是王宏动员她所在的棠湖中学实验学校的同事及其朋友、家人筹措的1 .6万元的“蒙泉爱心基金”——帮扶10个贫困学生,每人一年1600元。

初到藏区,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的秀丽风光令王宏等支教老师陶醉,但慢慢地,他们感受到了支教工作的艰辛:经历过多天的停水,也尝过没电、没网的滋味,顶着高原的烈日家访,冬天夜晚寒气逼人,还要担心肺炎、肝病、包虫和囊虫等流行病的侵扰,返乡滞留机场4天后才到家。……但正是这些艰苦条件,使支教教师意志得到磨炼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巴塘那些孩子以及家长对知识迫切的渴求。

支教安排的日子结束回家后,王宏始终觉得心底有个声音一直在呼唤:归来吧,归来吧,我的双流老师!她牵挂着自己曾帮助过的孩子和那些还需要帮助的学生,惦记着那里的家长和校园里相处过的同事。

历经无数个难眠的日子后,王宏决定重返巴塘。儿子紧抱着她哭喊着:“妈妈,别走!”孩子却不知道母亲的爱已不只属于他一个人了。她忍心推开孩子,泪别家人,又一次踏上了曾经熟悉的土地。这一次,王宏的支教又增加了新的使命,除了上课外,她还肩负着双流区挂职巴塘县教育局副局长、指挥部教育惠民组长的责任。

2016年暑假,王宏人未动、心先行,利用假期多次与四川省鑫杰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李总多次洽谈商讨,为孩子们送来了一批校服和幼儿读物等价值46万元的物资。

如今,经王宏本人帮助过的贫困学生由最初的10人增加到现在的132人。她还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巴塘捐赠物资,从2012年经过王宏手中汇集的物资至今价值已过百万元。

迎难而上,积极转换新角色

 

张柱康教巴塘学生打太极(刘磊摄)

2016年7月,从教物理近20年的棠湖中学实验校教师张柱康申请到巴塘中学支教。可当他来到巴塘中学时,他一下怔住了——因学校有个数学教师请长假,学校临时安排他教数学,并且是两个班的!

临阵突变,让人有些猝不及防。课标、教材、教法,都得从头学习。这是挑战,当然也是一次提升。张柱康不忘初衷,迎难而上。

为尽快奠定数学教学根基,第一学月,张柱康没有休息过一天。钻研教材、课标,研究中考,探究课堂教学。用不到一月的课余时间,读完初中6本教材,做了3套成都中考数学试题,3套甘孜中考题,读四川中考数学说明,并做了书上的习题,听了校内教师9节课。一月之后,张柱康上数学课已是驾轻就熟。

半学期后,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好的习惯不断形成,学习能力也不断增强,期末考试成绩良好。他所教的五班和七班的班级最高分分别由原来的38分提高到121分,由49分提高到107分。年级排名分别为由原来的第八提高到第三,由原来的第十一提高到第四。

今年3月,巴塘县教育局再次向双流发出邀请函:要张柱康老师延长在巴塘支教服务时间,巴塘需要他!

无独有偶,双流区优秀辅导员陈相宏老师在原学校是教美术的,面对巴塘学校的实际,她没有犹豫和彷徨,而是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角色。现在巴塘人民小学教小学网络班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以付出比常人几倍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

她让足球梦在藏区放飞

袁野在足球场上指导学生(刘磊摄)

“难得感冒的我,昨晚居然发高烧。皮肤都痛……难受……”“月圆之夜,思念远方家人,独想回家……别人都在朋友圈里晒出游,我只能在这里望远方。……”在双流区东升小学教师的袁野微信里,我们看到了这些。

一个青春少女在异乡的孤独、苦闷溢于字里行间。谁能想到,这位柔情似水的年轻女教师,在赛场上却是一位青春飞扬、英姿飒爽的国家级足球裁判。她曾先后多次参与国内大小足球比赛执法,2015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年度优秀足球裁判员”荣誉称号。

2015年8月,年仅26岁的袁野怀揣着要在藏区发挥藏族孩子体能优势,在高原的绿茵场地施展自己的拳脚的愿望,踏上支教的征途。乍到巴塘,面对这里孩子对足球的陌生,袁野没有灰心,一切从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开始。上课时,她把人民小学的孩子带进草地,一遍遍重复着为他们做动作示范,耐心讲解踢足球的操作要领。孩子们跌倒了,袁野鼓励他们爬起又战;孩子们受伤了,袁野亲自安慰并给他们包扎止血;当孩子失去耐心时,袁野用真诚的关爱带给他们自信。

放学时,袁野又来到巴塘中学训练足球队。她不顾自己膝关节的伤痛,坚持每天训练不断。2016年7月,袁野领队参加甘孜州中小学足球比赛,在8支中学组参赛队伍中,争得了第二名。

中学足球队获奖的喜讯又一次鼓励了小学的孩子们。几经训练,几经筹备,2016年10月19日,巴塘县人民小学第一支男子足球队正式成立。雪域高原的这些孩子们,踢起足球来,一个个像一匹匹小骏马,风驰电掣般在这天然绿茵场上纵横驰骋。

而此时的袁野心中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孩子们中有人能进入省队、国家队,那该多好啊!她要带领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与他们一起追梦。

他赢得了一个藏名“次仁月登”

王家全(右一)到巴塘学生家中家访(刘磊摄)

“那年秋天,风起的时候,我们背起行囊,告别双流故乡,妻儿眼泪夺眶,定格成模糊的夕阳。那年秋天,花开的季节,我们来到巴塘,阳光热情绽放,洁白的哈达飞扬,点燃我们圣洁的梦想……”面对藏族孩子的真爱,幸福的暖流涌上了公兴初中教师王家全的心头,他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双流援藏指挥部部歌《守望梦想》。

一天,王家全感冒头疼,服药略有好转后,他坚持去给藏族学生上课。在藏区感冒的风险大,且不易很快治愈。细心的学生发现后,劝他请假休息,他说:“谢谢大家,我请假耽误的是几十个人的学习。”孩子们很感动,便转移话题,开始交流起学习藏语和汉语的体会来。一个平时很少与他交流的扎西邓珠急切地走过来,说:“老师,我给您取一个藏族名字好吗?”王家全点点头。后来,大家热烈地讨论,给他取名叫“次仁月登”。学生阿三跑到黑板前用藏语写好后,又用汉字翻译写道:“健康长寿,知识渊博。”表达了藏族学生的尊敬崇拜之情。

2015年暑假,在父亲刚刚去世后不久,王家全就递交了援藏申请,告别妻儿只身来到巴塘。他教两个班的语文,每周上28节课。经过半学期的努力,语文考试从原来的仅3人及格到有24人及格。一学年后,两班语文成绩提升平均分16分。王家全激动得自己花了7000多元买了《中国成语故事》等书来奖励进步的学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他还为巴塘中学募集到10万元图书。

去年冬季,巴塘中学流行肺结核,有个学生不幸死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由于气温低至零下几度,学生在食堂里用的碗筷无法洗净消毒,不控制传染源,就可能造成地方病流行。学校打报告到教育局,因资金困难未被批准。王家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后来,千方百计利用微信、 QQ等社交网络传递信息,终于找到爱心人士捐献了两台价值24万元的全自动洗碗机,洗碗、消毒、杀菌、烘干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为了探索出适宜于藏区学生学习的方法,总结自己的人生体验,他每天坚持写援藏日记,至今又有将近18万字,集成了一本书《为了格桑花儿开得更娇艳》,真实地记录了支教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工作的得失、学习的感悟、逆境中的拼搏。

链接

    2012年以来,双流区共选派了42位优秀教师赴巴塘县一线支教,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为了将巴塘教育早日建成康南地区的教育高地,在“汉藏一家,精准扶教”这个支教工作理念的统领下,支教教师长期坚守在雪域高原,勇挑重担,克服各种困难,并不断取得一个个新的成绩,新的突破。
    双流区音乐学科带头人、东升小学蒋鸿林老师从学科专业视角出发,组建了巴塘的第一支竖笛乐队;双流区优秀教师、双流中学高级教师张可明担任巴塘中学网络班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学,采取分层教学辅导,全班成绩直线上升,在全州52个网班名列第5名;双流区双华小学的杨西华老师,多方筹措资金,帮助巴塘金弦子小学建起了一间藏文图书室。…… 
    巴塘县教育局长中阿吉激动地说:巴塘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双流的热心援建,精准扶教。 
    双流支教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亮节高风,感染和影响了更多的人去关心、去支援、去奉献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2014年,双流区教育局被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评为四川省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目前,双流区自愿报名到巴塘县支教的教师非常踊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