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3期(总第307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创设有趣环节 巧妙理解概念
■李俐奇
《教育导报》2017年第53期(总第3070期) 导报三版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有趣的环节,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理解数学概念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预设”形式巧“生成”效果佳

教学过程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乘法分配律》,我在复习引入时,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场景:四年级二班“学雷锋”小组准备到敬老院去慰问爷爷奶奶,他们到水果市场去买水果,通过比较,决定买单价为6元/千克的香蕉,买了4.8千克,后来发现所买香蕉不够,又买了3.2千克,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们立即拿起笔计算起来,1分钟后,有学生举手问道:老师,我列出了算式:4.8×6+3.2×6,但计算不了。我假装一边思考后,一边说:是不好算,能否先求出两次一共买了多少香蕉?学生根据我的提示,马上得出了结果。我又问,两次的结果一样吗?学生议论起来,但没有得到统一结论。这时,我因势利导地引入新课。新课讲授完后,我再次问学生,“学雷锋”小组买香蕉的两种算法结果一样吗?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样”。我又问:你们能快速计算101×58、61×2―31×2、35×16+35×83+35吗?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用于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的认识,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

二、设计合适练习理解数学概念

一个数学概念建立后,需要对其本质进行剖析,也就是说要对该概念的本质属性一一从定义中分离出来加以说明,把握共知要素。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要着重讲解,对概念的名称、符号要交代清楚,也就是说要对概念描述的语言做到准确把握。

比如,什么叫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对于这个概念,学生很茫然,这样的数是什么形式?它是怎样产生的?于是,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计算题:1÷3、1÷6、1÷9,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学生计算结果分别为0.333…、0.1666…、0.111…,我引导学生总结,循环小数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二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判断出某些数是不是循环小数。

三、进行数形结合巧妙理解概念

数和形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他们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数可反映形的本质特征,形可以通过数来进行研究,二者互相结合,相互为用,对学生理解概念大有好处。

小学应用题中常常涉及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学生最不易理解的是“倍”的概念。我用摆小棒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在第一行排出3根一组的红色小木棒,再在第二行排出3根一组的蓝色小木棒,第二行一共排4组蓝色小木棒。结合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第一行和第二行小木棒的数量特征,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蓝色小木棒与红色小木棒比较,红色小木棒是1个3根,蓝色小木棒是4个3根。把一个3根当作一份,则红色小木棒是1份,蓝色小木棒就有4份。用数学语言:蓝色小木棒与红色小木棒比,蓝色小木棒的根数就是红色小木棒的4倍。从演示图形中,学生看到从“个数”到“份数”,再引出倍数,很快就触及了概念的本质。

(作者单位:四川省渠县龙凤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