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3期(总第307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讲到底何时休
■张茂辉
《教育导报》2017年第53期(总第3070期) 导报三版

近两年,学校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独学、对学、群学、展评”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变革,强化老师精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个别老师做得很好,效果不错。但依然还有部分教师不遗余力地大讲特讲,远远超出了精讲的范围。细细想来,除了学校的改革机制和老师的观念转变之外,对一个讲”字,我感触颇多。

追溯过往,自孔子开始,在“讲”的进程中不断传承和发扬着我们的文明。但仍然不乏辩论、不乏感悟、不乏互动、不乏游学、不乏实践等重要教育教学途径。接下来的太学、各类私塾、学堂,老师的“讲”好像逐渐成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途径。科举以后更是强化了这样的功能并形成传统,讲”几乎成了师者的唯一教学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以简单的“讲”为根本的课堂早已不能适应当下的教育发展形势。进入21世纪,国家拉开了课程改革、课堂改革的大幕,旨在拓展人的价值、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焕发人的生命力。

课改多年以来,一些学校、教师在新的理念引领下,积极探索、积极实践,从课程改革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经验。但不可否认,现实中的很多教师依然在“一讲到底”,老师们用孜孜不倦的“讲”统治着课堂,维护着权威。

多年“讲”下来,很多老师“讲”成了学生水平,且各学段老师的水平还相互隔阂,高段老师做不了低段的作业,当然低段老师更完成不了高段的任务。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讲确是现实的存在。

老师们在“一讲到底”的课堂中,讲得自己积劳成疾,讲得学生的眼光从有神到无神,讲得学生从生龙活虎到沉默寡言。学生如课堂流水线的机器,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嘈杂声,跟着各式各样的教科书,走向沉闷,找不到方向。

实在地讲,一本中篇小说,中学孩子大约一周就可以读完。中学一些文字学科,孩子们在拿到新书后不到半个月几乎都会读完。有了基本的文字功和理解力,其他的理科学习对孩子来说,需要时间稍长,但决不会太吃力,这早已是教育人的共识。老师们没有意义的“讲”,没有切中要害的“讲”,只会严重刺伤孩子们的求知欲,从而导致种种不良后果。

当然,有人或许会质疑我的观点,老师不讲,怎么传道、授业、解惑?在此简单地阐明观点:不排斥教师把“讲”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途径,但把“讲”作为唯一途径,继续“一讲到底”,独霸课堂,则是大错特错。

在教育改革正走向春天的大好形势下,教师们应该乘着教学改革的东风,有意义地“讲”,切中要害地“讲”,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而“讲”,为让学生“活”起来而“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中,越讲越精神、越讲越年轻,也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拥有持久的学习力,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