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3期(总第307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们班读书的那些事
旺苍县实验小学 熊英
《教育导报》2017年第53期(总第3070期) 导报四版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线。2014年9月,我又带着新一批四年级小朋友,踏上为期三年的阅读之旅。两年多的时间走下来,一路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读书故事。

早上,离上课还有十多分钟,孩子们正三三两两地进教室,我打开日有所诵》,在黑板的左侧抄下《树叶的香味》:夹在书页/一枚树叶/有森林的味道/有天空的味道/只要小小的一枚树叶/就能把伟大的/秋的森林/长久地保持在心里。

就这样,两年来,我每天早上提前进教室给孩们抄诗歌,陪他们一起诵读,一起分享读诗的乐趣。

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们阅读,我发动班委干部组织“天天故事会”——每天两个学生分别利用上午和下午的空闲时间给全班同学讲3分钟故事,故事主题结合每个时期的阅读主题选材。为了让这个活动能有效地坚持下去,我发动了家长的参与,希望家长在家陪孩子读书,听孩子讲故事。

五年级下册五单元的教材专题是古典名著。古典名著浩如烟海仅凭教材上的几则选编内容,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需求的,大量名著阅读需要孩子们在课外去实施。在2014年的寒假里,我就布置了学生阅读《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特别强调要阅读《史记》。有一天,我在班级qq群里看到张熊森发一串串抓狂表情,还说:“好烦啊!真头疼啊!《史记》这本书上的好多字我不认识啊,读半天也弄不懂写的是啥,真不想读了。”原来她读的《史记》是原著版的。我群里发了这样一段文字:“孩子,你别怕!不认识的字,你就查查字典,读不懂的就多读几次,就能读懂了,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吗?你边读边想,慢慢地坚持读下去,连猜带蒙的你就能读懂它了。我小时候读《红楼梦》就是靠猜的哟。”春季开学后,我问她:“你读得怎么样呢?能懂得一些吗?”她羞涩地笑笑说:“好像懂了一点点。”

我给学生推荐了一本《史记》原著译本。学生拿到书时,大呼上当,这么厚的几本书要好久才能读完呢?

我说:“孩子,你别怕!书虽说是厚了点,但你一天天坚持读下去,要不了多长的时间,你就会读完它的。”我叫他们一段一段地读,先读原文,再读译文,读了译文返回来再读原文。我时不时地给他们讲讲《史记》故事——《鸿门宴》《月夜追韩信》《四面楚歌》……我还要求孩子们写每日阅读记录,阅读《史记》之初,孩子们仅仅简单记录阅读的页数和阅读内容,在上完《将相和》之后,我就引导孩子们结合阅读或生活做些点简短的人物评价或阅读感悟。

学期过半的时候,我担心总是让孩们阅读原著本,会把部分孩子的阅读兴趣消磨掉的,艰涩难懂的原文会让他们惧怕阅读,我便从学校图书室借来比较浅显易懂的《重返春秋战国》让孩们阅读,果然孩子们有了之前读《史记》那点基础,读《重返春秋战国》就不在话下了。不过《重返春秋战国》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对于在读《史记》的孩子却有点不够尽兴,于是他们又拿起《史记》阅读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经常阅读的孩子,内心一定不会寂寞;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其视野必然开阔,志向必然高远。语文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精神的体现。这种素养和精神是阅读作为支撑的。“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我愿意一直做那个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