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5期(总第307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倾心灌溉也要静待花开
——聚焦文学新苗的梦想与困惑
■本报记者胡敏
《教育导报》2017年第55期(总第3072期) 导报二版

王铎绘

晚上10点,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学生万亿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家中,迅速完成放下书包、打开电脑等一连串动作,熟练地敲击键盘,一行行文字在他的指尖如行云流水。几个月后,《我在成都等你》就在全国各地中学生的手中传阅,一川、许菲儿、夏桃子、成杰之间与高考、梦想、家庭变故、懵懂情愫有关的故事牵动着万千中学生的心。

和万亿的日常一样,每当夜幕降临,校园里不少“90后”“00后”就沉浸在他们用文字构建的“青春王国”,这里每天都上演着关于人生、成长、梦想、亲情、友情甚至懵懂爱情的精彩剧目,诉说少年这一独特群体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16岁的全国丛书主编

2014年,16岁的万亿迎来了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办的少年作家万亿作品研讨会。国家一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邱易东,儿童文学作家马及时、青年作家贾飞、曹永胜、王黎冰、杨大庆等10余名老中青三代作家齐聚一堂,马及时感慨“太了不起了,我这么大的时候,还在山上捡柴烧”,邱易东称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校园英雄’”,他们的鼓励让万亿觉得受宠若惊”。

万亿确实有着光鲜的经历。12岁出版第一本小说《暖雪》,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出版《十三岁花季》《漂亮女生许菲儿》《夏桃子的紫色年华》《我在成都等你》《我们一起走过花季的日子》等长篇小说,《你送我的年华我留着》《青春漂流记》等短篇小说集。他还是许多出版社、杂志社签约作家,并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当导演、编剧,其微电影曾在国际赛事上崭露头角。

在校园文艺分子中间,万亿有多少粉丝,他自己也数不清。浙江、上海、四川……雪片一样的稿件向他飞来,博客、QQ上常有留言,请他帮忙推荐自己的作品在各大刊物上发表。万亿知道,今天的一切是建立在多少努力和多大的幸运之上。

看到这么多有才情的同龄人在坚持写作,他向中央编译出版社副编审邓永标主动请缨,要编一本刊登全国学生文学作品的校园刊物。没想到邓永标爽快地答应了,《校园风尚》丛书交给万亿主编,彼时16岁的万亿成了全国最年轻的丛书主编,“90后”作家投稿热情高涨,有时万亿一周要审阅4000多篇稿件。

万亿的年龄并不符合出版社聘他为主编的条件,出版社愿意开绿灯,邓永标承认是想扶持青少年作家。万亿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签约作家,邓永标评价万亿很有前途,文字“成熟、厚重”。

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双流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万书阁国际文化传媒签约作家,贵州中天文化传媒签约作家……“光环”带来机会,也带来质疑。在《校园风尚》第一期,万亿坦言有人觉得“90后”的写作“没有生活,还是孩子,还不成气候”,甚至质疑他本人也许是商业打头成就了我的作品”,想喷”他的人不少。

这或许是校园文学创作者的必经阶段。校园文学研究人杨勇曾在《中国校园文学史引论》中,援引北大钱理群教授的观点,认为主要作者与读者大都是大学、中学的教师与学生的作品就是校园文学,盘点五四以来校园文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70年代、90年代初期、世纪交替时期,到2004年至2007年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就是此时的代表。但也有人说他们都是“80后”的代表,“90后”作家群体人数不少,但至今没有进入主流”,杨勇想要实现的将“校园文学”写进正统文学史的理想也至今仍未实现。

平台和机遇至关重要

作家尤其要耐得住寂寞,唯一能够支撑少年作家们的就是写作的激情。

如万亿一样幸运的人并不多,从小学老师鼓励他写第一部小说开始,他的写作热情就被老师、父母共同呵护着,父亲甚至主动换一份轻松的工作,陪伴万亿成长。在写作上,他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由。甚至他的书无一本是自费,拿到样稿出版社很快回复,他还能拿到版税。

即便是万亿,面对中考,依然很感谢棠湖中学的“破格”录取。他说自己“不是优秀得哪儿都能去的人”,“如果拼数理化,连哭的本钱都没有。”

其实,双流实验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等这样的名校都对他伸出过“橄榄枝”,但对方一句“爱好重要,但学习也要抓上去才行”,让万亿非常没有安全感,而棠湖中学多元发展的理念最终“俘获”了他的心。

在万亿以文会友结成的朋友圈里,就有万亿认为“才华和文字功底不亚于”他的人,可惜这些人后来不写了。提起这事,万亿语气中难掩惋惜。

“如果我没有来这所学校,我可能会暂时放下写作。”棠湖中学高二学生孙澜僖感慨道。她9岁开始写诗,到了中学已经出版了一本个人诗集,但面对高中学科增多、学业压力增大的现实,如果不是学校培养机制上留出空间,她很可能暂时搁置。

自万亿入校开始,棠湖中学开始对“小作家”开设特色课程的尝试,著名作家进校园,打通省青少年作协、双流区作协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渠道,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目前,学校校刊已经发展到12本,包含校刊《春晓》、小说杂志《时光》、诗刊《燎原》等涉及文艺的多种门类,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

借助校园刊物,以及各种作文大赛,棠湖中学“小作家班”队伍逐渐壮大。2016年,“四川省青少年作家班”首次在棠湖中学开办,学校的“小作家班”升级成了全省“小作家”的培养基地。

“这些孩子有才气、有灵气,学校要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导向,给他们提供平台。”棠湖中学校长刘凯说,学校尝试“小作家班”初期顶着被家长、社会指责“不务正业”的压力在探索,如今有了官方的支持,增添了学校为“小作家”搭好发展平台的信心。

文学新苗如何培养

曾任双流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的杨国平现任棠湖中学“小作家班”的专职写作老师。当杨国平第一次看到这20多个同学的作品时,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刚刚上高中的孩子,已经在文学上有较深的底子,并且,有学生能够在网上写长篇小说,点击率上了500万。

“他们有未来作家的潜质。”杨国平说。曾在康定一所中师校任教的他,曾是省作协副主席格绒追美、专职作家泽仁达娃等人的写作老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他熟悉作家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在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作家可教吗?在他看来,成为优秀作家是天赋、热情,以及后天努力的结果,教育就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提供适宜的土壤。杨国平认为,这些少年作家有着对细微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对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把控,在个人文学空间里放飞想象是他们的优点。但缺点是,他们的生活经验较为单一,容易局限在自我感受的小圈子里。

“中学生作文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更多地从精神层面探讨问题,与现实脱节。”杨国平给学生传递一种观念,文学的最高境界是影响现实,好的作品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写作中要跳出“自说自话”的圈子,关心社会、展现社会,最终达到为社会写作。

高二学生吴佩芹刚入校时就是省青少年作协的成员,初中写作时,喜欢堆砌好词好句和华丽辞藻的她,在杨国平的影响下,文风有了很大的转变,“更朴实、贴近现实,有深度、有思想。”

杨国平还要让学生建立起文学创作的理论框架,穿插他和学生的作品,作为例子,让同学们觉得亲切好懂。写作教学较为自由,学生有灵感随时可以写,杨国平都会如获珍宝一样品读一番,只要看到QQ头像闪动,提示有学生上交的作品,一天之内必定详细批注返给学生。

另一位专职写作老师胡娜,曾获得中国第二届国风文学奖诗歌类一等奖,她和杨国平一样,最大的特点是和学生一起写作,理论始终与实际相连接。

四川自古是文学大家辈出的地方,四川省青年作家协会对发掘、培养青年作家有一套成熟的机制:给作家们提供交流、学习、沟通的文化氛围,推荐他们的文章到优秀刊物上发表,组织各项大赛挖掘“新苗”,给突出的青年作家开个人作品研讨会。四川省青年作家协会主席王永忠认为,现在是文学的春天,在他尚且幼小时提供鼓励和平台,提供适宜的土壤,文学新苗们大有可为。

校园文学何时冲出校园

“写作并不一定是职业,它可以是终生的爱好。”采访中,有不少小作家有这样的观点。但仍有一部分坚定地想要继续献身写作,即使走出校园,脱去“校园作家”、“青春作家”的年龄烙印,依然也能保持强大的粉丝号召力,进入文学“主流”的神坛。

吴佩芹就是这样。初中以前只是爱写作、爱投稿的她,如今是校刊《时光》的主编,擅长写散文的她,没想到自己写起小说来也得心应手。作为主编,她还得到了写作之外的提升,现在不仅会写,也变得更会说。制定面试标准,和团队同学分享经验、反思不足等等,让她成长了很多。未来,她希望成为自由写手,或者在刊物当编辑,继续把写作作为主业。

万亿的目标更加远大,他希望有一部“引起轰动”的作品。不仅在校园学生中间,或许还能引起大众的关注。这一步对于万亿这样的新生代作家来说,非常关键。

韩寒17岁时写出了《三重门》,郭敬明19岁捧出《幻城》,在中学这个阶段,“80后”的他们已经广为关注,炙手可热。“‘90后’作家的作品进入图书出版行业主流,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更多重量级作品,现阶段只能说,他们的基础很好。”邓永标说道。

校园文学作者逐渐地呈现出年龄越来越小、书越写越厚、发行量越来越大、深受广大学生读者喜爱等特点。作家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出版社纷纷参与到其中……现实是,一方面是校园文学的繁荣,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学作品在大众审美的“主流”文学体系中的“失语”。

万亿们如何打破这样的平衡,还有最后一重阻碍。万亿的父亲万千一语点醒:“人们为了鼓励青少年,用对学生的要求来看,你是优秀的;出了校园,以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又会怎样呢?”

如今,进入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万亿已经是大一新生。在校园里,他的学习生活十分低调,闭口不谈过往的经历,甚至同班同学都不知道他是作家。他希望,别人是通过重量级的作品认识自己,而不是过往的成就。

万亿相信,“那一天不会遥远。”

记者手记

写作热、出书热在各校蔓延。成都高新区新光小学开展写作特色教育,每年给全校孩子出一本作品合集《迎春花开》;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紫薇校区有一群爱写作的孩子,班级集体出诗集《云上的孩子》;成都双林小学42名学生集体创作17万字科幻小说《破茧》,并得到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鼓励。

学生个人出书也屡见不鲜,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学生毛奕雨收到的毕业礼物,就是一本个人作品集《轻言细语》,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杜菁苗9岁开始写小说,已有10部小说手稿,毕业终于圆梦,在《作文精选》杂志社出版了文学创作专辑《菁菁乐道》。……最近3年,仅记者采访过的校园文学创作者就能数出一长串,这还仅仅是有书刊号的部分。

对于校园出书热,自费出书现象,王永忠认为“值得表扬”,写文章很辛苦,把写作当成爱好,愿写、能写、坚持写,有利于壮大作家队伍,实现人才辈出的地方文艺生态。好的作品要经过历史的检验,作家到底能走多远,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作家自己,但让四川成为文学繁荣的沃土,会反过来促进作家的成长。

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社会各界支持文学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另一方面,门槛降低导致他们“成名太早,后劲不足”,“90后”作家需要一次集体爆发。

从万亿第一部小说《暖雪》开始,家境优越的女孩许菲儿、文艺青年一川、被乡下阿爸寄养到城市的夏桃子等人物就已经基本成型,从12岁到19岁,万亿的多部作品中反复出现、互相关联的几个生活在成都的人物群像,就如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一样,构成了万亿个人独特的“文学空间”,随着作家年龄的增长,这些人物也褪去幼稚,逐渐丰满、立体。

我们没办法去苛责一个十几岁的作家写出30岁的深刻人性,但只要他们的“青春王国”还在运转,就会产生强大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