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6期(总第3073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读《往事入画》
■夏学杰
《教育导报》2017年第56期(总第3073期) 导报四版

木心先生说:“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诗篇和画卷。”《往事入画》就是一位七旬老人真挚温暖的人生回忆。

张才柱老人用一百多幅“回忆画”记录下童年的快乐、乡村的风貌、劳作的艰辛、生命的顽强与时代的变迁,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重庆乡下的生活与生产景象。

这些“回忆画”俨然就是中国农民的私人生活史:有描绘童年欢乐的赢铜钱、滚铁环、走六子冲,也有讲述乡村风情的闹元宵、烧橙香、赶场;有描画个人经历的上学、结婚,也有表现集体生产的修桥修路、改田改土;有回忆日常农事的春耕秋收、拉磨杀猪,也有刻画劳碌心酸场面的下夜力挣钱、挖野菜充饥。这些丰富而又细微的描述,足可以勾起人们对过往的回忆与追思。

本书作者张才柱是一位普通农民,只上过四年小学,但他凭着勤奋自学维修机电,考取了矿山机电助理工程师资格证。他先天高度近视,戴着1600多度的眼镜,写字和画画时眼睛都得贴到纸上。60岁时,他患上淋巴癌,经过放化疗后自学中医,调养身体。

66岁时,张才柱在逛书店时偶然看到了美国人贝蒂·爱德华写的《在黑暗中绘画》一书,封面上有一句话:五天画出你的心。他感觉犹如过电,一下被击中。张大爷说,那本书里介绍的绘画方法极大地启发了他,他像突然间被唤醒,特别想画一套“回忆画”,让沉睡在记忆深处的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

张才柱去图书馆查阅,发现自己想画的那种画此前并没有人画过,愈加觉得画出来一定会弥补一个空白。几年前身患癌症的经历,让他感到生命的尽头似乎伸手可及,也让他想到,来这世上走一趟,总得留点儿什么东西下来。于是,零绘画基础的他开始创作“回忆画”,抱着“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去新华书店、美术馆等地查阅资料,买来各种绘画书籍学习,尝试过各种绘画材料,从临摹花鸟景物起,逐渐将自己的回忆付诸画纸,3年完成了150余幅作品。

虽然是农村户口,没有退休工资,靠打零工赚的几百元以及儿女的贴补过活,但张才柱对画画这件事无比执著:“有生之年能完成这几百幅画,我就心满意足了。”

美国作家梭罗说:“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生命的质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诗意而又神圣的。”

在回忆的光晕之下,张才柱笔下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每一幅都画得优美而细致:房顶上的灰瓦,深深浅浅,光影流转;桌椅板凳、背篓箩筐、灶台水缸、锄头犁耙、簸箕木桶那样活灵活现;垒筑田埂的条石浓淡不一,石缝间的青苔青翠可见;房屋四周的池塘溪流、蜿蜒的山路、姿态好看的大树、摇曳多姿的竹林,正在劳作的农人……带着作者的情感和体温,画面仿佛自己在述说,栩栩如生又静谧安详。

实际上,张才柱特别不具备画画的条件,视力不好,无画画的专业基础,而且人生已到暮年,然而,他凭着毅力和执著完成了一项常人都没有完成的工作。

张才柱的画,有多大价值呢?我说不好。在我老家的村子里,六七十岁的人,甚至还有不少中年人,闲着时就只会晒晒太阳、坐在马路边扯东家长西家短。

林清玄说:“如果你现在问我什么是成功,我会说,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爱与宽容,就是一种成功。如果每天都成功,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不管你从哪里来,要去到哪里,人生不过就是这样,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具有精神和灵气的自己。”张才柱用自己的不懈追求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自身的局限。

一个农民做了一件好似无用的事,但是这成果,又足以让人汗颜与钦佩。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莫要妄自菲薄,怕失败,就干脆拒绝努力,正如顾城的一首小诗《避免》所言:“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我有一个朋友,他因小时候发烧导致视网膜萎缩,看书只能贴面而读。当老师的他,讲课主要靠背。他说,我不会比别人教得差,不能让家长认为这个老师眼神不好,而不愿意上我的班级。

如今,年过花甲的他又迷上了书法和文学,用他的母亲的话说:眼睛看不见,还写诗呢。越是不受命运眷顾的人,越是不服输,硬要做出一番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