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6期(总第307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校:不规范的培训既花钱又害学生
■本报记者 胡敏
《教育导报》2017年第56期(总第3073期) 导报二版

四川师大附属圣菲小学教师常方强一直不主张报太多培训班,他的女儿只学了古筝和书法,奥数他“打死都不会让女儿学”。但孩子读初中后,他发现可能“错”了。学校的数学试卷分 A、 B卷, B卷都是拓展题,孩子课上学的东西根本不够用。“迫不得已,我也给她报了一个培训班。”常方强说。

但常方强是个有心的家长,他经常坐在教室后面观察培训教师如何上课。渐渐地,他发现培训机构就是通过高强度的“刷题”帮学生提高分数。

在一个短训班,培训教师讲全等三角形,只花了3天就讲完了,而学校讲同样的内容,至少需要一两周。“培训班的老师只讲概念和方法,完全不会讲推导知识的过程。”常方强提醒女儿:“等到学校老师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推导过程。”

常方强说,培训班本身没有错,对一些在学校“吃不饱”或“撑得慌”的学生来说,校外培训确实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学习内容。但现在不少培训机构却是“家长花了钱,却害了学生”。办学不规范的“山寨版”培训班,师资水平达不到,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不知道学生知识的障碍在哪里,教的东西甚至和学校背道而驰,不仅没有对学校教育形成补充,甚至形成了阻碍。

所以,当成都市出台文件规范培训市场时,他举双手赞成,“这有利于形成校外教育的良性生态,对成都教育本身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家长张芸也赞成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但她也提到,不能忽视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得不说,择校的焦虑让我们迫不得已把孩子送进了培训机构。”

四川师大附属圣菲小学家长关玲认为:“给孩子报班,不如给孩子陪伴。”她觉得,每天在各大培训班奔忙的那些孩子有点可怜,“实际上,这些孩子容易‘高分低能’。”她说,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培养专注力、进取心等良好的品格,比眼前的分数、证书更重要。

常方强也提醒家长,面对火热的培训班市场要保持理性。培训班只是给孩子一个拓展知识的机会,对于孩子能够学到什么程度,不应有功利性的要求。家长要看准一个方向:所有的学习,包括校内和校外,都是为了孩子能够拥有利于她终身发展的素质,而不是眼前报了多少种培训班,拿了多少证书,获了多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