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6期(总第307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乐山师院学生到武汉大学“留学”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7年第56期(总第3073期) 导报二版
2012年,武汉大学与乐山师范学院签署《武汉大学对口支援乐山师范学院协议书》,武大在学科建设、本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后者进行支援。2013年,两校签署《联合培养本科生选拔与管理办法》,乐山师院每年选拔接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生前往武大随班就读一年,至今已选派学生95人。

武汉大学对乐山师范学院的这项对口支援,不但提升西部二线城市的大学的办学和管理水平,也使后者的部分学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

当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还在为找工作和考研发愁时,乐山师范学院的王倩和张正琼已经顺利通过省内外大学的研究生复试。这一切源于她们曾在武汉大学扎扎实实学习了一年。

“大二时想考研,但是犹豫不决。到了武汉大学,看到那么优秀的学生都在努力,受到感染,回来后我就决定考武汉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大四学生张正琼说。

2015年9月,经过申请和学校选拔程序,张正琼成为当年25名交流生之一,去武汉大学学习一年,她的大学时光就此改写。

武汉大学的校园很大,学生们看似自由,却都很忙碌,各有各的学习计划。实验室的器材让张正琼开了眼界,齐全,随时开放,她可以去“捣鼓”自己的想法。

张正琼在武大入读的班级,班长指定同学与其结对,同时,她抓住机会不断向老师请教。在实验室,老师指定了带她的博士生,开导她大胆实验,给她打气。

“虽然很累,但是随着交流和学习的深入,视野开阔了,有了自信心,敢于尝试之前不敢想或没想过的事。”张正琼下决心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她第一次发表了被 SCI收录的论文;在考前啃下1200页的专业书。

同批次去交换学习的王倩发现,武大的上课和学习方式迥异于乐山师院,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每天早上,图书馆外都是排着队准备进去借书和阅读的学生;老师课前会布置阅读材料,课上开展辩论,学生可以马上向老师提出疑问。王倩与武大老师交流,向同学取经,逼着自己学,努力转变思维方式。渐渐地,她想清楚自己该走什么路了。

结束大三一年的学习,张正琼和王倩回到乐山师院,毅然走上考研路。她们已经分别接到云南大学和西华大学抛出的橄榄枝。每年前去交流的学生都有几个考上武大或其他大学的研究生。

在乐山师院教务处副处长谢延明看来,交流计划使部分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但更重要的是对全体学生起着带动作用。这些交流生回校后,要在经验交流会上分享他们的学习体验,传授学习方法。这有助于低年级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燃起新的希望,激励他们勤奋学习。

今年,乐山师院与武大又签署了《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协议》,将采用1+2+1的培养模式,即被选拔学生大一和大四在乐山师院学习,大二和大三在武大学习。未来,乐山师范学院的本科生,将在武汉大学学习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