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6期(总第307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二度创造 觅得语文真味
■陕声祥
《教育导报》2017年第56期(总第3073期) 导报三版

见多了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美感缺失,了无趣味。如何觅得语文真味,可谓众说纷纭。近来研读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例,发现语文真味可以从二度创造中来。

课文都有自己的语言形式,是不可以随便改动的。但是,服从于教学的需要,对字词句段适当地做一些改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教学蒲松龄的《狼》,余老师请学生们朗读第4段,在课文的某个地方加进一个表示非常惊讶的“啊”字。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边朗读边体会在哪个地方加进“啊”字为好。当把“啊”字加在“转视积薪后”读出来时,学生们没有一个不读得绘声绘色。加进“啊”字,带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情节、人物境遇的理解,读出了情味。

如果说一字一词还只是微观层面,那么篇章结构就属于宏观层面了。在课堂教学中,课文的篇章结构也是可以“动”的。比如,《湖心亭看雪》原文只有两个段落,实际教学时把课文分为5段,分为6段,在舒缓的节奏中体味它的飘逸、清新、秀美,别是一番风味。

文体的变化,更加富有创造性。诗可以变身为文,文可以变身为诗。在一番变化中,为学生指引出一条通向文意幽深处的小径。比如,《藤野先生》中非常关键的一段话,余老师用“变文为诗”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这样的朗读,舒缓,深沉,激情,韵味十足。

有时候,可以创造性地整合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形成新的“微文”。比如,《珍珠鸟》一文,让学生在课文中去搜寻,去整合,形成课文中没有的画面,组合成全新的段落。小鸟素描: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红嘴红脚,银灰色的眼睑,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课文表达并不都是尽善尽美的。在语意不周全处,语序不妥当处,师生一道做做修改,是魅力十足的语言文字训练。这当然需要深厚的功力和对文本深耕细读,在教学时,才能巧挪文句,牵动品析。

在余老师大量的课例中,课文可以增删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摘要重组,可以变化形式,可以另起题目,可以在题目前加“引读”语,等等。相对于原来的文章,我们找到了解析文章的突破口,在品读、分析过程中,学生参与了语言的编织和二度创造。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思想感情体悟更深,而且对表达方法领悟更透,对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心领神会。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这样的思想落到实处,语文真味尽在其中。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甘家厂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