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6期(总第307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将责任感培养 寓于活动中
■朱丹
《教育导报》2017年第56期(总第3073期) 导报三版

去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随后举行的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校长们普遍认为“社会责任”是最重要、学生最缺乏,落实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成为教师们的必答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责任意识的发展是有一定阶段的,它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升高而逐步发展,分别要经历强制性责任水平、半理解责任水平、原则的责任水平三个阶段。在实践中,我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构建了责任培养的班级途径。

一、感受责任,从“个体模仿”做起

小学低段,大部分孩子处于“强制性责任水平”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理解责任的内涵,他们在乎的是大人的标准和要求,模仿是他们获取责任感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我在班里开展很多“模仿类”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责任,体验担当。

如开展“我是小小领读员”活动,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充分,了解履职到位的做法,我首先给孩子们示范:10个以上的同学到班后就开始早读,提示孩子们:“请大家打开书,翻到××页,先读课文开头第一句,随后孩子们跟着齐读”。过程中,对读书不认真的孩子要走到身边提醒;读得好的孩子要记在黑板上表扬。经过我的示范,很多孩子学会领读,不仅在领读中享受了成功的快乐,也体验了尽职尽责给班级带来的有序。

教师的示范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提供了标准样板,但学生的示范更有可模仿性。在培养班级小干部的过程中,我实行了“老带新”制度。由于带领工作事关部门的长远利益,每个“老”干部都教得很认真,示范到位,监管指导也很有力。“老带新”制度将新老两届学生干部的责任激活了,班级也呈现出换人不换质的品质。

二、认识责任,从“集体荣誉”领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能基于责任对他人、集体、社会的重要性而作出判断,选择行动。但这种理解尚不全面、也不深刻,还没有形成信念,处于“半理解责任水平”阶段。

为了促成学生达到该水平,我在班级活动中以“集体荣誉”为依托,让学生学会用“重要性”来思考责任,从而进行行为选择。中段,每个班级都会值周,在值周前,我对值周工作重要性进行强调,并对岗位提出具体要求。值周过程中,有的因为作业没做完而迟到;有的因为忘记而没到岗。……抓住这些现象,我对孩子们进行了“重要性”责任教育:“由于有同学没有及时到岗值周,让值周老师觉得我班学生不负责任,对班级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老师相信你们能分清事情的重要性,做好规划,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经过情况反馈和问题分析,孩子们明白了在不同场合做事要衡量重要性,才能处理好事情。

为了让孩子们的责任感得到强化,在值周结束后,我们开展了“尽责之星”评选,分别从时间管理、文明执法、礼仪展示、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让孩子们对标照镜,强化履职到位带来的成功感。

三、履职尽责,从“评估后果”内化

到了小学高段,孩子们的认识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处理信息、作出决定的能力增强,这时他们处于“原则的责任水平”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依赖性低,不仅会评估不负责任的后果,而且还考虑到它长远影响,个体的责任心已内化成自身的价值标准。

学校长期开展“回收牛奶盒快乐做环保”活动,但很多孩子没有响应,影响了班级成绩。我随即开展了“班级是我家,人人建设它”主题班会,通过分享故事,表演节目,对比与其他班级的牛奶盒数据,学生明确了:一个良好的班级应该每个人都出力才能建设好。孩子们对于当下不尽责而产生的后果有了较为强烈的感受。

虽然孩子们行动积极了,但这积极的背后是班级责任的驱使。要让他们有持久的行动,责任必须建立在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上。于是我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垃圾焚烧发电厂,使孩子们通过亲身感受,产生节能减排和垃圾分类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

活动能让孩子们形成行动力,但要形成责任担当的素养需要长期锻炼。为此,在班级管理中我构建了班干部民主评估机制,凡是上岗的干部都有两个星期的试用期,如果90%的同学同意通过,则正式录用;如果没有通过,则进入2周的整改期,整改通过也可以上岗。制度的建立让孩子们体验到尽职尽责对自己和班级的意义,也让责任之心落在学生的心里和行为上。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