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9期(总第307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课堂教学重在真实生成
■黄静
《教育导报》2017年第59期(总第3076期) 导报三版

读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的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好教师有一个共同点,他一定是拿一个真实的存在来和学生相遇,并促使学生以同样真实的存在来呼应教师。彼此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一阵智慧之风吹过,他们彼此点头致意。在真实的土壤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在共同生长,彼此见证,这样的教学才是从教育原点出发的教育,才是走出荒诞的教育丛林而步入真实的教育世界。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在追求高效课堂质量的同时,力求与学生民主、平等、和谐交流,激励他们的学习激情,这样的课堂也该是一种真实的生成吧。

高中二册第四单元的单元阅读提示中,我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学习这些课文,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备课时就有了思考:单元第一课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有没有可让学生质疑的空间?再次细读文本,我发现作者在品读文例二有关《史记》与王若虚的《史记辨惑》的比较时,对王若虚的两个修改方案都持否定态度。两个修改方案究竟有无可取之处呢?课上,探讨这个环节时,我出示了卢纶的《塞下曲》让学生与两个修改方案对比,学生很快发现修改方案二看似简洁过余,实则这组句子全由双音节词构成,读起来短促有力,更能塑造出一个气宇轩昂、技艺精湛、眼疾手快的将军形象,也恰与卢纶诗中所塑造的李将军形象吻合。

只有老师先于学生对文本有一番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师生对话时才能捕捉契机,在及时引导中,收获真实精彩的生成。

上孙犁的《荷花淀》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鉴赏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水生嫂细腻复杂心理的句子找出来和大家分享。大部分学生都将品鉴点集中在吮了一下”“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等经典语句上。每个学生的立论都能顺利提炼水生嫂的性格特征,品味语言也幽默风趣。正欲进入下一环节时,一位男同学站了起来,说:“我认为两个‘嗯’字最有味。”全场哗然,“嗯”就一叹词,表示答应之意,有必要小题大做吗?我虽也一愣,但仍然请他继续分析。学生语惊四座:“第一个‘嗯’是应允水生的要求,之所以没用‘好’来肯定回答,主要是内心充满了矛盾,有‘支吾’之意。对丈夫既有一丝担心,又有大力支持的含义,更有一丝期待。尤其是第二次‘嗯。还有什么’这个句子读来意味深长。丈夫的叮嘱几乎都交代完了,水生嫂为何还要问呢,她是否在期待,期待丈夫对她该有点理解,有点牵挂,或有点不舍。可粗心的水生却不解风情。”一番流畅的赏析,全场响起一阵掌声。这个“真实生成”无疑是本堂课的出彩之处,师生间的信任、尊重、欣赏也就自然地流淌在这个精彩的时刻。

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想,不该让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占据大量时间,应以“理解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为重点,以体会作者“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为难点。因为此文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为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一个“自由提问,质疑问难”的环节。有学生针对第三自然段提问:“诗人不是‘有事于西畴’要干农活了吗?怎么下四句却转到‘命巾车、棹孤舟;寻沟壑,经山丘’了呢?”

学生的提问有深度,思维也严谨,这是我课前预设没有考虑到的。有没有诗歌可佐证陶渊明这看似“混乱”实则蕴藏深意的思绪呢?对了,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草盛豆苗稀”足以见得陶渊明归田之后,不擅长农事,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意味。因此有事于西畴”是幌子,纵情于山水之中,让精神自由地回归自然才是实质。我吟出此诗,让学生思考,再引导他们结合陶渊明归田的初衷,理解一番,大家也就“大彻大悟”了。

这些教学实践中的真实生成,从学生的需求、发展和心灵自由出发,使之进入更深层次的研读空间,更好地感受语文,体会语文,享受语文。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