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59期(总第307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老来买书为怀旧
■路来森
《教育导报》2017年第59期(总第3076期) 导报四版

我还不是很老,但已渐老。人渐老,那些年轻时候的不切合实际的理想壮志,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剩下的,则只是想过一份安静的生活。于是,当一切都渐趋淡然了的时候,唯买书、读书之事,持之不辍。

买书,于今似乎更喜欢逛旧书摊。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每到一处,必得先到旧书摊上走一走,蹲一蹲。我喜欢旧书摊的那种情景和氛围,一堆堆的书,零乱地放着,每一本书,都有一副陈旧的面孔,曾经的沧桑的日子,积淀在一份寂寞里;有的书页面已然撕裂,像是刻下的一道道伤痕;地风一起,书页便被吹得哗啦啦地响。一些人,围在书摊前,或站,或蹲,神情却都是专注地望着地面上的书。伸出的翻书的手,有的白净细腻,有的粗糙不堪,慢条斯理地,把一本本书翻过,像翻过一页页旧时的日子。时光在翻阅中流淌,流向过去,流出曾经的美好。

每到一个旧书摊前,我是习惯蹲下的。蹲下来,慢慢地翻阅。慢慢地翻阅,工作就做得细致,我想在这种细致中,有所得。比如,找到一本自己心仪已久的书,或者找到一本“初版本”。有时也确有如此收获。那一次,我在乡下的一个大集书摊上,竟然找到了一本《金光大道》,1972年的最初版本。我欣喜若狂,激动得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了。并不是因为这本书的升值而激动,而是因为这本书保留了我少年时一段读书的故事。初读《金光大道》时,我刚刚上初中,是从同学那儿借阅的。一天早晨,我读过后,就把书顺手放在庭院中的磨盘上了,没想到,就在那天的上午,老天落了一场大雨。等到中午,我回到家中,大好的一本《金光大道》,已被淋湿,一塌糊涂。那位同学执意让我赔他3元钱。没有办法,我的母亲只好卖掉了20个鸡蛋,换得3元钱,赔给了我的同学。故事,有些心酸,但更有份温暖,它让我回到了少年读书时的那些痴迷如狂的日子。少书的日子,每一本书,都会让人深陷。

慢慢地翻阅,还是一份心情,一份老年人从容自如的心情。我在翻阅中,触摸别人的手泽,感受他人在这些书上曾经留下的温暖,也感受着那些曾经流逝的时光,在时光的影像中,找回记忆中的一些美好。

如今买书,我更喜欢买不同版本的书,买一些古典的书。

很多书,我都有不同的版本,但遇到新的版本,我还是会买下的。我在书架上,把这些不同版本的书摆在一起。我在凝望中比较,我在比较中,回望自己阅读这些书籍的日子——日子中的酸甜苦辣,苦苦乐乐。比如,我有一套钟叔河编的1989年版的《周作人自选集》,封面为浅绿色。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没几年,那些宁静而冲淡的文字,曾让我迷醉的不得了。而今,我又买了止庵编的《周作人自选集》,封面均为纯色的白,一派素雅。两相比较,止庵的版本,应该是更精雅的,但我却更喜欢钟叔河编写的版本,无他,皆因钟叔河的版本,每每让我回忆起大学毕业后那几年的阅读时光。

人老了,容易进入古典,也更加沉迷古典。只因古典里,有着一份更大的“静”;古典里,有着回味不尽的历史意蕴。除古典名著外,近些年,我尤喜欢买一些文人笔记,散文小品,古人日记、书札等。这些书,更真实,更能透露古人的一分真性情。

高尔斯密的名剧《委曲求全》中的那位守旧老头哈德卡索说:“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确然如此,人老了,喜欢怀旧,也爱旧。

董桥说:“人越老,买书读书就是越是一套怀旧的行为。”这话,契合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