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0期(总第307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钟情绿荫事业
——记资中县特殊教育实验学校教师陈萍
《教育导报》2017年第60期(总第3077期) 导报四版
1997年8月,激情满怀、充满梦想的陈萍从乐山师范特教专业毕业,来到了资中县特殊教育实验学校。立足在面积不足2亩的校园,看着简陋的校舍,想象着每天与残疾孩子在一起的画面,梦想与现实在她内心纠结。明天会是什么样?

照顾学生日常生活就是必修课

带着憧憬,带着忐忑,陈萍迎来了第一届聋生——一群稚气未脱的聋孩子们,负责他们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这个班有22个孩子,条件参差不齐:年龄最小的不到6岁,最大的也就10来岁;有的听力损失程度轻,有的重度失聪,但都是从未离开过父母独立生活、从未接受过集体教育的孩子。

照顾这些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居成了陈萍每天的必修课。清晨,她早早赶到学生寝室,一个个把孩子们叫醒,教他们穿衣服、叠被子、洗脸、刷牙;晚上,孩子生病她陪着,孩子哭闹她哄着,直至最后一个聋孩子熟睡。班里有个小男孩小杰(化名),因为身体原因,常常随地大小便,作为班主任,陈萍不仅要把教室的卫生打扫干净,还要给小杰换裤子、洗衣服、晒被子,直到3年后小杰随父母去了外地。离别时,小杰奶奶深情地拉着陈萍的手,哽咽着说:“辛苦了,陈老师!小杰他妈妈都没你这样的耐心呀!”

要做好特教工作,不仅需要生活上对残疾孩子悉心关照,还要传授知识,教会他们生存的本领。为了发展聋生的残余听力,课堂中陈萍一直坚持口语教学为主,手语教学为辅。尽管每天都是在一种含混与清晰、嘶哑与喊叫的情境中教学,但陈萍已经逐渐享受这个奇特的世界。

一次,陈萍给聋生上语训课,一对一、面对面练习发音。那天学的单词是“爸爸、妈妈”,就这简单的两个词语,陈萍重复了几十遍还是没有一个孩子能正确发音。突然间一个聋孩子用力喊了一句模糊的“妈妈”,同时喷了陈萍一脸口水,陈萍顾不上擦脸,高兴地伸出大拇指表扬她。紧接着,那孩子又说了一句“老师,妈妈”。刹那间,陈萍被深深地感动了,紧紧地将孩子搂在怀中,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在此刻化作两行热泪。

“我爱他们,他们感受到了!同时孩子们也在用他们的方式爱着我,这是多么令人高兴与欣慰呀!”

帮助残疾孩子找到社会坐标

在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残疾孩子的职业技能是特殊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2006年以前,资中特校职业教育的内容仅仅限于缝纫,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就业需求。于是,陈萍积极向社会爱心人士求助,为残疾孩子联系了按摩和美容美发2个实习基地,职业教育的内容从简单的十字绣、擦鞋到后来的电脑制作、美食烹饪等近10项。

毕业后,有的学生考入了大学,为梦想继续努力;有的学生已经在成都开起了自己的缝纫室,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有的学生已经成为大厨,为更多人带去舌尖上的美味;有的学生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有了可爱乖巧的宝贝。这让陈萍十分欣慰:“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他们能找到自己的坐标,是我的骄傲,我为他们感到自豪,因为他们不仅自食其力,还在为这个社会做着有价值的服务。”

陈萍对聋生的爱和教育不仅限于校内,同时还辐射到了校外。作为资中县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的特聘手语翻译,陈萍经常协助办案人员查办案件,这也让她有机会接触一些迷途的在人生路上的聋人群体。对这些人,陈萍既责备又怜悯。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陈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为他们生活上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苦、琐碎的工作,但陈萍把它看得很美好,她认为自己从事的是绿荫的事业,用爱的绿荫庇护着每一个敏感的心灵。

回顾20年的职业生涯,陈萍常常问自己:“对每一个聋孩子,我做了什么?做得够不够?好不好?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好、更充分,能让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面对这个世界,能更加挺拔地自立于这个社会,能更加自信有力地用双手去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我想,我能做

到,并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