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0期(总第307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交出有“温度”的教育惠民答卷
——朱世宏在解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鲁磊
《教育导报》2017年第60期(总第3077期) 导报一版

6月14日,解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受邀就教育扶贫、民办培训市场、办好优质公平教育、高校“双一流”建设等记者关心的话题作了回答。

教育扶贫做好五个关键词

记者:教育扶贫如何发挥智力优势,形成长效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朱世宏:一是补短板促均衡,让学生“有学上”。我们坚持补短板、建学校、抓普及,依托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项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等建设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增加学位供给,让学生有学可上。

二是全资助强保障,让学生“能上学”。建立健全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实施学前教育免保教费、义务教育“三免一补”、高中阶段教育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民族地区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高等教育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并发挥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的救助作用,帮助全省53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是抓队伍提质量,让学生“上好学”。贫困地区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质量的问题,我们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培养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向18 .9万农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建设周转房,引导优秀教师、校长向农村流动,选派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等,让贫困地区学校老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为学生上好学创造条件。

四是定责任保普及,让学生“都上学”。落实县长、局长、乡长、村长、家长“五长”责任制,加强“控辍保学”痕迹化管理,重点掌握5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重度残疾儿童的入学情况,及时让辍学学生进校就读或送教上门,确保学生“都去上学”。

五是抓职教拓渠道,让学生“就好业”。引导贫困家庭孩子就读职业学校,让贫困家庭通过就业增加收入。努力推动贫困地区中职教育发展,实施“9+3”职业教育免费教育计划,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初中毕业生免费到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学会一技之长,找到就业岗位,确保学生“进得来、学有长、就好业”。

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成效显著

记者:近日,全国不少城市发文规范民办培训市场,对此,您怎么看?就党代会报告提到的“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我省取得了哪些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效?

朱世宏:中小学择校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我省基础教育很长时间以来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在不同区域和范围内引发了一定矛盾。造成这些问题既有社会的、外部的原因,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所以,提高教育水平和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最基本最核心的目标和要求。

按照本次党代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的总体部署,教育厅将继续努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左右。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依托各种工程项目,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确保全省183个县到2020年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到2020年,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记者提到的这几年有哪些是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效,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11-2016年,实施了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691所,新增学位59万个。二是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我省实现了“三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789万多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做到“应免尽免”;其中122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获得生活补助,做到“应补尽补”。三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按规划顺利推进。截至2016年,全省累计118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四是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快。通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项目工程,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的问题得到重点解决。五是优质资源加速共享。教育信息化体系加快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优帮差”、“城带农”、集团化办学模式及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六是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毛入学

率达到了90 .91%。

启动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

记者:请您谈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成都市开展校地合作的情况?目前,四川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进展和现状如何?

朱世宏:近期,成都市分别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提出了开展战略决策咨询、科研和科技开发合作、在人才交流、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发挥两所知名大学优势特色学科实力,支持成都建设发展。成都市提出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西部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把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打造成为综合创新平台,研究联合办学的新思路。

省教育厅积极支持成都市发挥首位城市的作用,推进校地合作,构建校地合作新模式、新格局,将积极配合成都市做好相关工作。

目前,我省已抓紧对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完善了《四川省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已充分征求省级部门和全省109所高校的意见,并进行专家论证、公众咨询、风险评估及合法性审查,经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四川省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送审稿)》。拟于6月提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将向社会公布。

同时,我们已启动了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相关工作,2016年已下达建设资金先期支持11所省属高校22个学科建设。2017年,按照“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第三方筛选”的认定方式,形成第一批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建议名单。同时配合财政厅研究制定争创“双一流”建设激励奖补暂行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2017年5月,根据 ESI最新公布的全球排名情况,四川有6所高校的27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其中进入全球排名千分之一的“顶尖学科”3个),覆盖22个排名学科种类中的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