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1期(总第307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集体备课“动”起来
■杨强劲
《教育导报》2017年第61期(总第3078期) 导报三版

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组最主要的业务活动形式,是发挥集体合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重要的教研形式。

如何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避免集体备课成为形式?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实现“四变”。

在管理方式上,变检查为督导。传统的学校管理,对备课组的管理以检查为主,缺乏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撑。作为业务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形式,集体备课离不开专业指导。学校可以选择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兼职学科负责人,周期性地深入集体备课现场,亲身参与备课活动,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给予指导与支撑。这样,集体备课的管理不再只是自上而下的检查,更多的是督导。教师有了收获,参与的积极性自然越来越高。

在组织架构上,变多层级为扁平化。很多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呈现多层级管理的架构。由教务处统筹,再到学科部、教研组、备课组,这是一种典型的管理层次较多,管理幅度较小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设置因为层次过多,管理半径过长,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因此,变多层级为扁平化,由学科负责人引领,将教师划分成若干备课组,在学科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开展集体备课等学科教研活动。这种改革可以有效减少管理层级,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在业务研讨上,变任务引领为问题引领。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之所以成为形式,关键在于“任务性”过强,对教师而言,缺乏必要的兴趣激发和理论引领。集体备课最大的任务应该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体备课不能仅仅着眼于任务的布置、教案的研讨,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坚持“问题引领”。因此,每次备课要明确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带着问题去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才更有价值。

在考核评价上,变结果导向为过程导向。集体备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很多人认为,集体备课就是要达到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教学过程、统一作业、统一评价等目的。诚然,集体备课需要统一一个备课组、一个教学周期内的主要业务指标,但备课过程更为重要。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从以往的注重统一规格向注重教学的差异性转变。这与集体备课看似矛盾,实则暗合。集体备课必须是以个人钻研为前提的,同时,它还承担着促进教师业务成长,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深化学科教学研究的使命。让教师全员参与而非个别名师“掌勺”,让教师集体智慧碰撞而非个别中心发言人观念植入,让教师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而非“一刀切”的教学模板,应该成为集体备课流程设计的重点。

新课程为集体备课设置了一幅理想的图景:在和谐、热烈的研讨气氛中,教学问题被摆上桌面,通过群策群力,将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集体备课将教学活动由一种个人艺术,变为集体智慧的舞蹈。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锦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