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2期(总第307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情感教育,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张四元
《教育导报》2017年第62期(总第3079期) 导报三版

审美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不能等同于一般知识教育,它应是诉诸人的整个感性生命存在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高度的审美修养和艺术水平,能够随时随地“点化”学生,使之产生审美感悟与体验。

一、艺术,要以情动人

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轻松愉悦中让人受到感染和熏陶。美术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必须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接受美的熏陶。美术作品本身就蕴含轻松愉悦感,它是通过直观感知来获得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活动与情感相伴进行,能让学生在一种完全自由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美的熏陶,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情感是美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法国19世纪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作品的形象渗透和凝聚着创作者所赋予的人格魅力和激情。如果说科学是以理服人的,那么艺术则要以情动人,情感的真挚与强烈,可以增添作品的美感。

美术创作过程是自由自在的,不带有强制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渲泄和释放自己的情感。美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情感释放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心理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因此,通过美术创作可以达到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欣赏课是美术课的重要环节之一,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欣赏活动,它是经过审美期待和鉴赏过程,及审美效应的一个过程。审美效应的产生,也就是审美情感产生。

审美情感的产生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现:共鸣、净化、领悟。在鉴赏过程中,欣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称为共鸣。在与作品中人物、思想发生强烈共鸣的状态下,鉴赏者完全忘却了自我,融入到作品的艺术世界之中。

二、美术教育,关注情感的传递

教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到情感教育呢?

首先,要拥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灵。爱心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关切心去接触学生,才可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对学生而言,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美术的核心是情感,美术教育是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手段,其形象性、直观性最能适应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需要,最容易使学生获取情感体验,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关爱他人。比如,一幅环保内容的绘画,能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从而由自身做起,投入到环保行列之中。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除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智力,更要重视对他们的情感教育。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学生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美术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认真研究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让受教育者产生情感体验,为其所接受,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和情感发展水平,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情感目标。

再次,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如今,人们对高尚情感的精神享受要求越来越高,这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挑战。美术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质,提高美学素养。教师只有不断进行探究,才能带领学生探究,从而使学生能用已获取的知识,领悟美术家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并积极进行美术创作。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南县洪山镇双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