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3期(总第308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这样的老师,请多来几个!
——乐山市教师对口帮扶美姑县的故事
■本报记者何文鑫鲁磊
《教育导报》2017年第63期(总第3080期) 导报四版
“ Where’ s the bag?”李雪群灿烂地笑着,俯身靠近一年级的孩子们,洪亮的嗓音中带着几分轻柔。

“ In the desk.”“ On the desk.”“ Under the desk.”随着李雪群手指的方向,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或直接站起来回答。

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李雪群带头先后给他们竖起大拇指点赞,其他学生也纷纷转向那名同学,齐刷刷地喝彩:“你真棒!”受到鼓励的学生,开心地笑了。

3月间,凉山州美姑县一早一晚还有些寒意,城关小学这间教室内却很是热闹,充满活力。上了大半年的课,学生已经很喜欢他们的李老师了。

李雪群是乐山市的老师,去年8月随对口帮扶团到美姑县帮扶教育。她和同来的另外10名乐山教育系统的同事,一起深入教学一线教书与调研,不但部分缓解了所在学校的师资紧张局面,也带去了教学物资和不一样的教育理念。

李雪群在英语课上总是有说有笑,她采用学生互相点赞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何文鑫摄)

 

乐山援教体育教师林茂果在城关小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何文鑫摄)

你们是万金油,教什么都没问题”

“他们来了,真的是解了燃眉之急。”聊起乐山来的支教老师,城关小学校长何春福说,他们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一个顶三个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资助政策的利好,家长教育观念转变,到县城念书的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原本就紧缺的师资,更不够用了。美姑县民族初级中学29个班,只有一位专业的音乐教师,一位生物老师;城关小学则连一位专业体育老师也没有。

2016年8月,根据省上统一安排,乐山市对口帮扶美姑县,先期抵达的44人组成的支援团队,教育系统占11人。与县教育局协商后,6名老师被派往学生爆满的城关小学。

音乐教师凌建军到校刚放下包,就被校长何春福找去,让他组建学校的合唱团。他草草拉起100人的队伍,教音节,教协调,来回走动间,身材有些胖的他往往一会儿就是一身大汗。

去年10月,学校举行合唱比赛,不少班都是语文、数学老师在负责,凌建军得去每个班指导,累得够呛。不过,经过大半年的磨合,现在合唱团的合唱也像模像样了。

这学期,学校不但让凌建军继续教音乐,还让他负责3年级(1)班的数学课,这个班使用的是成都实验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因为是网班,大家都盯着,我压力山大啊。”凌建军笑着说。

有时候放学了,乐山的老师们还会继续给尚未回家的孩子辅导作业。数学老师方英祝看到班上有些学生家长忙不过来,没时间管孩子,就主动给他们辅导起作业。这学期有女老师回家休产假了,方英祝就主动一个人把几科包教了。

“家长们很高兴,纷纷表示再多来几个这样的老师。”何春福说。

何春福经常跟乐山的老师开玩笑说:“你们是万金油,教什么都没问题。”既是鼓励,也是对他们的教育理念的推崇。在他看来,这批帮扶者所带来的,远不止上一两年课那么简单。

“看起来他们只有6个人,但是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后,当地的老师们也跃跃欲试了。”何春福说,从教学行为规范、教学仪态,到如何批改作业,有了比较,美姑的老师们找到了差距,转变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对此,乡镇学校巴普镇初级中学校长杨明学有更深的感受。杨明学说,当地老师与学生相处,以前不知道方式方法,多靠打骂,学生逆反心重。乐山等地的援教老师,多采用谈心和鼓励的方式,效果反而很好,学生特别喜欢老师。去年有支教老师走,“学生居然流泪了,舍不得啊。”杨明学说。

如何让这种教育理念辐射到更宽广的范围?教师帮扶团队的负责人杨成平心中有了盘算。上学期,民族初级中学的乐山老师就在年级组上了公开课,收效不错。杨成平说,下一步考虑在全县上示范课和组织教研活动。

“学生底子薄弱,不能按原来那一套教法了”

在巴普镇初级中学援教的英语教师谢中国,教七年级两个班的英语,上了几节课后便觉得心力憔悴。“说什么,学生都没有反应,不少人上课说话或者睡觉。”谢中国说,学生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也差。

当地的校长和老师早有觉察,但是受限于教育环境,也很无奈。“以前没有实行‘一村一幼’时,小学生三年级都还没过语言关,学知识就更加跟不上了。学数学更恼火,有些四则运算都不会。”民族中学校长阿卢体哈说。

没过多久,谢中国也体会到学生的难处。他认为,也不能全怪学生,就像当地同事说的,这些学生小学都没学过英语,又从高山上下来,性子有点野。

“干着急没用,学生底子薄弱,不能按原来那一套教法了。”谢中国说。

他打乱教材原有的编排,自行增删内容。每节课,他都要重复上节课的单词和读音,重复默写单词。单元话题中,在句子中考单词,鼓励学生大声读出来。

一学期下来,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他教的方法,根据音标读出单词了。谢中国觉得很有成就感,现在他在课上还会时不时讲个笑话,活跃气氛,让学生不觉得学语言枯燥。

同在一校教语文的陈燕,学生汉语基础差,写作文有困难。她鼓励学生写周记,题材不限。不少孩子写了自己一周情绪的变化,还有藏在心底的事。通过周记,陈燕了解学生的动态,在批语中与他们及时交流。

乐山话语速快,陈燕放慢了自己带有乐山口音的普通话,磨合久了,现在师生已经交流无碍。“期末考试,居然有学生及格了,不可估量,不可估量。”聊天中,陈燕表达着她的惊喜。

凉山地区的学生也有天然的优势。在民族中学援教的体育教师张建强观察到,这里的孩子体质好,耐力好,也喜欢运动,“这真是体育锻炼的好苗子。”

但他们大多缺乏技巧,较少受到专业指导,且喜好的运动项目单一。张建强从足球上突破。他放弃一开始备课时先上理论的教法,先带着学生一起踢,让学生喜欢上体育,在踢球中教理论,避免教学的枯燥。

凉山冬天天气寒冷,为避免足球擦伤、撞伤,张建强就改用毽子,让学生不中断练习。

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足球运动,张建强牵头组织了校园足球联赛,每个班拉起男女两支队伍。利用课余时间,去年年底,男子组的班队比赛已经结束,这学期又开始女子队的联赛。

现在,足球运动在民族中学校园内已然形成气候,校队还代表美姑县去西昌参加了全州的校园运动会。

赠书送教,探索更持久的援助之道

上体育课,体育器材却十分紧缺,张建强及时与杨成平沟通。随后,乐山市向美姑县民族中学捐助了价值3万多元的体育器材,其中球衣75套,足球60个。上课时,张建强再不用为分配足球而发愁了。

将凉山这边的困境和需求及时传给团队,再传回乐山;又从乐山带来援助,援教老师成了信使。

因为学校有“女子班”,校长阿卢体哈要在招生季节去村里招考女学生。他发现,村中的幼儿园,大多没有适合孩子们看的书。杨成平随即在乐山组织教育系统捐书,眨眼的功夫,6500册图书就运抵美姑县,送往村中幼儿园孩子们的手中。今年,乐山准备再捐赠10000册,为大凉山的儿童打开更宽阔的世界。

入学人数增加,原本就紧凑的校园,一下子显得十分拥挤。这几乎成了凉山州每个县城的教育现状。乐山市准备出资2000万,凉山州地方再配套一部分资金,在美姑县新修两所小学,缓解校园面积不足的难题。

但是,杨成平和团队其他老师却有了新的纠结。“本来师生比失衡就相当严重了,新招考老师又不容易,有了硬件,没有老师怎么办?”杨成平担心,他们走了后,这里的教育会脱节复原。

从去年10月开始,乐山的支教团队就在寻求更持久的援助之道。后来,乐山市教育局组织了一批教师过来,加上支教的教师,一起给美姑老师培训了3天,力图提升美姑老师的教学技能,以点带面,让他们回去再发挥辐射作用。紧张而充实的课程结束后,参培的90名老师直呼过瘾。

从今年开始,为进一步夯实美姑县基础教育,乐山市将在乐山师范学院帮助培训“一村一幼”老师,每年不低于50名。后续的互动教研和双向教师交流、培训也将持续开展。师资上得到了拓展,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又成了杨成平反复思虑的事。

虽然尚在信息传递与协调中,但他透露,乐山一中有可能会开设美姑班,每年招收50名美姑县的学生。

与学生相处久了,交流加深,逐渐了解到他们的家庭状况,不少援教老师都慷慨解囊,从他们不多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来资助学生,使贫家孩子的困难生活“解冻”。

在民族中学援教的教师高华班上的学生古丽(化名),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人抚养6个孩子。虽说学校免了古丽在校期间的伙食费,但是,古丽的脸上仍然时常见不到笑容。她一分钱的零花钱也没有,常盯着同学结对去买零食。上学期,高华给古丽1000元资助,这学期仍在继续。“钱不多,但是古丽好歹有了零花钱。女孩子应该时常笑的。”高华说,古丽虽然成绩平平,但是她很认真在学,她说她很想继续念下去。

张建强也资助了3名学生,他准备每年资助每人2000元。

个体的资助,和帮扶行动一样,金钱有数,时间有限,传递的善意却无价,对美姑县教育和孩子们的影响更是深远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