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4期(总第3081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深耕潜能教育 守望学子未来
—成都市中和中学“二次转型”发展纪实
《教育导报》2017年第64期(总第3081期) 导报四版
由于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社会新变化、中高考制度改革带来的新风向和广大学子及家长的教育新需求,中小学校正经历着一段特殊的转型关键期。传统的学校是将不一样的学生培养成标准化的模样,学校转型则要求转向关注个体,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发挥潜能,实现个性化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目前大力提倡新高考改革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流趋势下,一所学校该如何为自身发展精准定位,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价值追求?

坐落于国家自主创新区成都高新区的成都市中和中学,有着86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从规模办学到品质办学的“一次转型”之后,这所学校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紧抓机遇,直面挑战,于2015年初启动“二次转型”,2016年初拟定《五年发展纲要(2016—2020)》,确立创办“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新目标,创新并深化“一核两翼”潜能教育理念,制定了“德育立校、学术兴校、质量强校”三大转型发展策略。

“对标一级高中、推进二次转型、深化潜能教育”,在转型关键期,中和中学找准了方向,将目光始终聚焦于师生的全面成长与个性化发展,秉持“优良传统和现代理念相融合的品质名校”办学目标,开启了一段独特的内涵发展之路。

固本强基——

为学校转型发展增强“原动力”

人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教育的归宿。激励全校教职工为实现共同目标积极奋进,是一所学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展壮大的精神基石和支柱。

在推进学校“二次转型”时,中和中学提出了“六项行动计划”,将优化管理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立足学校实际,创新管理模式,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激发每位教职工的潜能,为学校当下转型与长远发展注入了“原动力”。

“自运行自稳定”管理机制带来勃勃生机

在校长范永杰看来,“多层级、长链条”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要转型发展,需从优化管理结构入手。

为此,中和中学立足管理服务前移,优化工作线(部门)功能,探索“多元主体、项目负责制、扁平管理”模式。学校分步推进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等改革试点工作,着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界定划清”的“自运行自稳定”管理机制。

在管理结构上,学校创新校长负责制下的“分管首席制、项目主办制、专题中心制”,各工作线拟定了相应项目的标准、流程、评价体系,引导、凝聚、激励全体教职工担当教育教学主体责任。

尤其是在考核评价方面,学校成立了考核评价委员会,设立考评办公室,成员由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组成,统筹负责编制各工作线和年级学部的《工作目标及考核清单》,实行学期过程考核与学年质量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各工作线、年级学部分别负责所属项目的质量考核和奖励分配。

这样一来,学校的大小事务都实现了“责任一对一”,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律性被调动起来,岗位主体意识强化。更重要的是,学校管理反应灵敏、反馈及时、效能凸显,为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

这一改革的实施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装上了“动力装置”,使学校各部门、各员工都处于动力系统中,从而发挥出各自的潜能,推动学校工作发展进步。

除了管理制度创新,中和中学不忘以文化引领凝聚人心。学校领导班子始终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带领全校教职工时时处处践行“人本中和·向上向善”的核心文化。校园各样刊物、读本的封面都刊印着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目标以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师生时刻受到校园核心文化的熏陶,使得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成为众人共同的心愿与目标。而这一切,都是学校实现超越式发展的根基所在。

教师专业化发展引领教学变革

“为专业尊严、为团队荣誉、为学子未来”,中和中学的教师文化点出了推动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启示——只有教师不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师资团队水平整体提升,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成人成才的优秀学子。

作为四川省国培基地校、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校,中和中学现有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专家培养对象1人、省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98人,国家、省市区名师100余人。但同时,学校也存在着教师老龄化趋势渐显,高学历教师比例不足,部分教师变革意识不强、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

作为最重要的“生力军”,教师该如何以专业发展引领教育教学变革,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中和中学花心思、下功夫,以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给教师提供发展空间,激发教师的潜能,积蓄学校蓬勃发展的力量。

学校创新实践“三层联动”教师发展模式,由“特级教师工作室”牵头学术研究,为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术指导;“骨干教师研究组”指导学科课堂教学、落实教研组集体备课;“青年教师成长班”拜师结对、互助成长。

同时,学校完善“高端定位、全员参与、分步推进”的教师专业研修发展机制。近两年,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师大、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十一学校以及省市各级研修,在研区级及以上教育科研课题15个;有近200余人次,在区级及以上学术活动中作主题报告或上示范课。

每年一度的教学科研学术年会更是教师学习、展示、成长的舞台。至今,学校已连续举办十一届教育科研学术年会,为教师们搭建交流平台,年会主题紧扣教育热点,紧抓教育难点,突出教育重点,实效性和研究性极强,深受校内教师和各兄弟学校及领导、专家的好评。

除了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研修平台,学校还深化人事聘任制度,校内岗位实行双向选择,教师采取“三级”聘任模式,即学校聘年级组长、年级组长聘班主任、班主任聘科任教师;建立教师荣誉系统,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奖励办法》和《名优教师推荐、选拔办法》等,形成人人你追我赶、主动成长的局面,奠定了学校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

枝繁叶茂——

“一核两翼”成就学生潜能发展

《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示范性普通高中除了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较高外,还需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中和中学的办学特色就是以“潜能教育”为核心,“体验德育”和“潜能课堂”为两翼,教育落点直指学生的发展与成才。这既是对老校历史精髓的传承,也是面向未来创新内生发展的开拓。

体验德育:为学生规划独特的成长路径

去年10月,深秋晴日,中和中学高2019届的500多名学生,用徒步行走60华里的形式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沿途有市民看到如此场面,拉着范永杰校长的手说:“你们学校的娃娃太厉害了。”

“国家新课程实施,教师角色发生转变,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体验式活动德育将德育融入学校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家庭生活细节中,我校已进行了多种尝试。”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谢世君认为,这样的徒步行走在学生心中烙下的印记远比说教来得直接、深刻。

中和中学践行的“体验德育”为学生规划了两个层次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路径:首先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后是体验感悟阶段,体现学生的反思性;第三阶段是分享调整阶段,体现了实践性。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情境熏陶,学生不由自主地通过情景去体验、反思、分享,从而获取成长和成功的体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境界。第三个阶段又称为第二次新的体验德育的开始,再体验、再反思、再分享……

为创新体验德育的实践方式,中和中学除了拓展国学、科技、艺术、体育、心理及实践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还通过整合家长资源、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深度开发体验课程体系,分“生命价值、生存本领、生活智慧、生涯规划”四个递进层次有效推进。

生存本领体现的是生态和技能。每到寒暑假,学校老师都会用个性化的假期作业方式来增加学生与家人、与自然、与社会亲近的机会,比如给孩子们布置传统文化之旅的作业、家务劳动的作业等。生活智慧体现的是感恩和勤奋。寒暑假前后,不少往届毕业生会回到校园探望老师,帮老师整理办公桌,给学弟学妹讲大学生活,帮他们答疑解惑。生涯探索体现的是理想和职业。作为国家教育部门重点攻关项目《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研究》实验学校,中和中学针对部分学生“学习无动力、升学无厚望、生涯无规划、发展无方向”等现象,积极开设了生涯指导校本课程。生命价值体现的是责任和奉献,是体验德育的最高境界,引领学生从容地面对生活,使德育内化于生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领会生命的价值,享受生命的辉煌。

近三年来,中和中学已初步形成了体验德育四级课程体系,做到各年级学部每月都有体验活动计划,并研制出一批较成熟的典型课例,让整个成长路径环环相扣、层层辐射,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今年3月,范永杰校长亲自挂帅,与校内数位教师申报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验德育课程统整研究》国家级课题,这标志着学校的“潜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潜能课堂:实现每位学生不一样的精彩

“课堂面向全体师生,怎么抓都不过分。”范永杰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师生共同学习成长也在于课堂。为此,学校在“潜能课堂”的探索中不遗余力,全面实施课程计划,践行“发现学生潜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潜能课堂教学观,构建符合学校潜能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需求的“三元”(目标元、活动元、评价元)教学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潜能,担当学习主体责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比如,一位老师在讲到《涉江采芙蓉》一诗时,他针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一句提出课堂的核心问题:“诗中是谁在采,是谁在思?”然后交给学生去发挥想象。老师从不打断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个回答予以认可,引导他们继续深入讨论,学生的思路逐渐被打开了,纷纷提出各自见解,课堂十分活跃。还有一位老师在讲到《愚公移山》时,提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个小孩有多大?他去帮忙他爸爸答不答应?”第一个问题,学生们很快答出,但第二个问题有了不同看法。有学生很细心,讲道:“他没爸爸,谈何同不同意?”其他同学、老师的提问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思考。

2016年10月13日,在成都高新区对第二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授牌仪式上,中和中学挂牌了4个名师工作室,伍先强便是其中一个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作为学校分管教科研工作的校长助理,伍先强认为:“这样的课堂设计是为了激励学生的信心。激励信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潜能获得发展。而潜能发展的最好策略,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发现每个人的优势潜能,促成每个人的发展。”

学校在《成都市中和中学2016-2020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实践研究潜能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益”的措施,聚焦新学课、复习课和讲评课3类主流课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其中,“100堂课改示范课”建设是学校实践潜能课堂的样本工程。

“探索实验‘潜能课堂’主流课型教学模式,带动了课堂教学科研的开展。我们要求教研人员,首先按学生实际、课标、考点定位教学目标,其次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技巧,然后根据考试目标能力要求精选、命制相匹配的练习题训练。”如今已是校长助理的伍先强介绍,近5年,教科室每年都会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至少开发15个课题,形成校内课题研究实施指南。同时,每年设立科研基金用于校本教材的编写、教改试验和奖励。

中和中学通过实施“潜能课堂、主题教研、质量测评”的教学教研创新项目,推动课堂教学不断改进。今年5月,该校为期3年的《促进中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课堂变革研究》省级课题顺利结题,专家们对中和中学在“潜能课堂”方面开展的教研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学校进一步加强潜能理论校本化的研究,促进教师对理论的内化与运用,加强聚焦潜能开发的学科课堂教学规程的研究。

登高望远——

打造“教学质量+德育示范”品质名校

自2011年,中和中学确立了学校第一次转型发展战略,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学校的办学规模及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质量快速提升,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如今,“二次转型”持续深入,也已显现出良好的办学效果。

“体验德育”于无声中将“明礼好学有为”的学风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一线教师们纷纷反映,孩子们在课堂上越来越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业水平跨越式提升,从2015年到2017年,学校高考取得卓越成绩,实现3年“三级跳”的跨越。

在打造一新的校史展览馆里,一块块来之不易的奖牌同样记录着中和中学的发展印记: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国教育特色教育示范基地、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项目实验学校、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中国教育学会首批“现代联盟学校”、成都市高中教育教学优秀学校……

成绩证明的是过去,更精彩的风景还在远方。成都高新区近年来积极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发展,立志打造成为“优质教育示范区”“特色教育创新区”“现代教育引领区”“成都市教育发展新领军区”和“中国西部教育资源富集区”。位处其中,中和中学亦不甘落后,一如既往地坚持不断向前跋涉。

谈及学校未来的发展,范永杰心中早有规划,他说,真正的教育绝不是“唯分数论”,立德树人始终是中和教育人的神圣使命,学校立足于学生个性成才需要,将始终践行“中和位育·崇德力行”育人理念,坚守“三德、三能、三行”(个人私德、社会公德、人生大德;生存之能、发展之能、创造之能;品高行善、学高行正、志高行远)育人目标,把学校打造成为“教学质量+德育示范”的品质名校。

“人本中和·向上向善”,这是属于中和中学的精神气质,带着这种不断向前求索的精神,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与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对标一级高中、推进二次转型、深化潜能教育”的美好图景定能实现,在追求自身教育价值的同时守望莘莘学子的远大未来。(木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