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5期(总第308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边游边学,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本报记者杜蕾文/图
《教育导报》2017年第65期(总第3082期) 导报二版

卷起裤腿、提着鱼罩在塘里捉鱼,挽起袖子、手拿锅铲学做“九大碗”,跟着师傅有模有样地编起竹筐……学校不再是孩子们仅有的学习场所,农家、作坊、水库,都成了教室;厨具、竹篾、鱼篓,皆成了孩子的教材。

近年来,研学旅行渐渐被一些学校纳入课程,以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结合。日前,在泸州市纳溪区举行的四川省第三届教研室主任论坛上,与会代表参观了合面太山研学旅行基地,基地“四育合一”的活动探索,让参观者纷纷点赞。

研学教什么?

融合家校社的自然生活教育

基地位于纳溪区合面镇太山村,距纳溪主城区约50公里。日前,记者走进基地时,一些学校正在此开展研学活动。

合面中学初二、三班学生袁松就是其中一员。他和班上同学,四五人分一组,跟着老师学习测量土地。他们脱下鞋、挽起裤脚,光脚踩在田地里,拿着卷尺合作测量各种形状不规则的土地。

“老师教我们用割补、旋转、平移、添补等方法进行测量,数学课上关于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仿佛跃然于田间,好有趣。”袁松说,书上的平面图形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一部分同学还跟着基地老师学习使用农耕机耕地,大家兴致勃勃,即便泥土溅在裤子衣服上,也丝毫不在意。

该研学旅行基地于2015年10月正式开园。据了解,其核心区为600亩,集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学习体验为一体,基地分为拓展体验区、种植体验区、养殖体验区、家庭体验区、生活体验区、国防科技学习区、消防禁毒学习区,开展革命传统、乡土乡情、科技农业、居家生活等教育,带领学生“边游边学”,目前已经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季节开设课程近100个。

纳溪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按“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由太山实验学校和太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成,通过“学校+公司”联动管理的模式,建成“四育合一”研学实践基地。其中,学校负责活动前培训、活动监管、考核以及评价反馈,公司负责场地建设、课程开发和实施。

课程怎么定?

季节气候说了算

河东小学从去年起,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家长到基地开展三天两晚的研学活动。学生和家长根据基地提供的食材,分别合作完成午餐,跟着当地传统手工艺人学习竹编和制作牛牛灯,并学习相应季节的农活。

“我们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当走进田间地头时,感觉特别轻松、快乐。”五年级学生许双,去年秋天和小伙伴一起挖莲藕、学陶艺、玩冲关,既了解传统文化,也更理解父母们的不易。

上百种课程是怎么开发的?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课程开发以《纳溪区“四育合一”指导纲要》为标准,结合基地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打造课程体系。

目前,基地已有农耕、手工、拓展训练、艺术、美食、环保6大类基地课程,按季节设计春季播种、种植,夏季除草,秋季收割;按气候设计晴天课程、雨天课程;按学生年龄特征,分学段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设计课程,为全区老师、学生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提供选择性。“如今是夏季,我们就依据季节气候开放了23门课程。”该负责人说。

课程有了,老师从哪里来?“既有基地专职教师,也吸纳了家长、民间手艺人、社会爱心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纳溪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例如竹编、舞龙等课程,学校请来了纳溪有名的手艺人授课,土壤观测等课程由当地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