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6期(总第3083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一个幼教点,一群孩子人生的新起点
■本报记者何元凯胡敏
《教育导报》2017年第66期(总第3083期) 导报一版

沙合莫村幼教点的孩子们(本报记者何元凯摄)

“以前村里小孩儿很少有上幼儿园的啊。大人在山上干活,小孩儿就在旁边玩泥巴。”沙合莫村的村民这样说。

“以前很多学生没有上幼儿园,进入一年级一点汉语都不会,根本没办法按课标上课。”五道箐乡中心小学的老师这样说。

随着近两年“一村一幼”的开展,普格县学前教育的“以前”正在远去。

以前没有上幼儿园的概念

“夏天到,夏天到,树上知了不停叫,太阳公公眯眯笑。”日前,记者在去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幼教点的路上,听到孩子们在唱儿歌。

“你听他们多高兴。”村民安子吉惹对记者说,4岁孙女沙正英在幼教点上学。安子吉惹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孙子。几年前没有村幼教点,他每天将孙子送到乡中心幼儿园上学。他说,自己没读过书,前些年在外地打工,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后来儿子到外地打工,他则在家负责接送孙子上幼儿园。父子俩的共识是,无论如何要让小孩从小启蒙。

在沙合莫村,安子吉惹家算“少数走在前面的”。“以前人们就没有上幼儿园的概念,更别说还要花功夫把孩子送到乡上幼儿园。”他说。

目前,沙合莫村幼教点有2个教学班、4名辅导老师。自2015年10月“一村一幼”工作启动以来,普格县分批次推进,如今已基本实现村幼教点全覆盖。

幼儿园打通语言关

“以前接手一年级,我的数学课常常上得像语文课,得慢慢教他们汉语。”五道箐乡中心小学教师王英告诉记者。

普格县多数农村是纯彝族村寨,幼教点的辅导员都是双语教师。幼儿入学之初,老师们用儿歌、游戏、双语教学帮助其掌握汉语。

除了解决学前幼儿的“语言关”问题,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老师们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每天课余时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扫地、做游戏、上厕所、洗手……老师们都尽量与孩子们一起完成每一件事。“小家伙已经会自己打扫屋子,整理衣服了。她在家还经常挑我的毛病呢。”村民半色日达笑呵呵地说。

从教19年的王英对比上过幼儿园和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她深刻地体会到了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深远影响。她说:“幼儿园不仅打通了孩子们的语言关,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还有前阅读、前书写等的启蒙,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每周到乡中心幼儿园参加教研活动,是沙合莫村幼教点辅导员沙马阿衣的固定行程。每月一次大教研、每周一次小教研,幼教点的教研活动和中心幼儿园完全同步。老师们遇到工作中问题,随时可以向中心幼儿园保教主任段顺香咨询。

“不可否认,农村幼教点引进的师资相对薄弱,不少是中专、中职学历。”普格县教育局教育股负责人李荣超介绍,除了州、县的培训,从本学年起,在岗的幼教点辅导老师必须轮流到公办幼儿园进行集中培训和7天以上的跟岗学习。另外,公办幼儿园教师每人至少定点指导一个幼教点。

在五道箐乡,幼教点辅导员跟岗学习的时间达到1个月。不久前,沙马阿衣在乡中心幼儿园跟岗学习。在此期间,中心幼儿园会派教师填补她的空缺。

沙马阿衣中专幼教专业毕业,在家赋闲两年后成为沙合莫村幼教点辅导员。她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西昌一幼培训时,老师指导她如何打开儿童的心扉;在普格县幼儿园培训,园长侯露教会她让淘气的小朋友变得乖巧而不失活泼。她说:“每次学习,都能感到自己的差距。我要求自己每一次学习机会都要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