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7期(总第308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研员何以向“未来”纵深行走
——对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2017年第67期(总第3084期) 导报三版
教育是什么?如果说教育是爱、是灵魂的唤醒,那么爱是什么?灵魂在哪里?怎样才能唤醒灵魂?作为一位教育思考者,这些问题一直叩问着罗清红的心,并伴随着他在教育的漫漫征程中一步步前行。履新成都市教科院两年来,这种直抵心灵的叩问愈加强烈,因为,一个区域的教研员学术水准和科研能力、课程领导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品质。如何引领教研员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纵深行走,真正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训者培训”,为教研员专业提升探索新路?带着无数问号,本报记者专访了罗清红。

记者:北师大教授丛立新所著、研究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的《沉默的权威》一书中说:教研室是中国基础教育系统中富有特色的组织。她认为,专职教研员仍然保持着教师身份,是中国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你对教研机构和教研员的“特色”和“特殊”怎么看?

罗清红:一个地区的教科院(所),肩负着区域“教育智库、质量引擎”的功能定位,直接作用于一个区域教育品质的提升。教科院(所)的教研员向上承接区域教育中宏观政策法规的研究和解读,向下承担着区域内学校研训、科研的指导工作,核心职责在于推动地方教师在职研训与学科专业上的提升,做到专业自觉和学术自信。

教研员的身份是教师,是教师中的精英人才。但是,他们没有行政职能,唯一可依凭的是专业方向的研判、学术研究的引领、课程开发的引擎。教研员要改变简单地只从学术专著、基层提供的资料中归整所谓的“学术成果”开展研究,造成在指导基层教育教学和为区域教育决策时“纸上谈兵”和“水土不服”。而应用“显微镜”的研究方法,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了解师生,问询需求,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提供最贴切的服务,进行最权威的解答,满足最迫切的需求;用“望远镜”的视野了解并深入研究国际国内教育政策和本区域教育发展现状,与全国各地情况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找准区域教育个性化的生长点,为区域教育发展决策参到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切忌“坐井观天”。

但是,现实情况下,各个地区教科院(所)的教研员缺乏专业、系统、个性化的专业提升,教研员基本上处于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修炼的“野蛮生长”状态,他们的专业引领处于“真空”地带,专业成长面临巨大挑战。如何让“沉默的权威”真正权威起来?实现教研员的核心素养真正提升?如何让教研员真正成为一个区域教育教学的“学术引擎”和“专业智囊”?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深入调查和系统分析。

记者:成都市教科院把“教研员培训”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你认为,目前,阻碍教研员素质提升的因素是什么?

罗清红:近年来,国家对于教师培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投入。但是,教研员的专项提升计划却非常少,教研员缺乏有效的专业成长通道。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全市教研员普遍认为“缺少培训”是他们目前工作的首要困难,其次才是制度保障不力、工作机制不利、教研员自身的角色转换、财政经费保障、学校配合与否等非普遍性的问题。

为什么“缺少培训”是他们首要的工作困难呢?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面临着比较大的专业成长压力,或者说教研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在教研员的服务对象——调查的1000多名教师当中,46%的教师最期望得到特级教师的指导,40%的教师最期望得到市级学科带头人的指导。相比之下,只有27%的教师最希望得到教研员的指导。

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教育教学形态和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研员如果不接受专业的培训,不进行系统的素质提升,如何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教育的发展?

记者:作为未来教育家,你心目中“未来教育”是什么?为了这个目的,成都市教科院还要从哪些方面锻造面向“未来教育”的教研员?

罗清红:教育新东西层出不穷,未来课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跑班教学、分层教学等等,还有人在追问“人工智能是不是要替代教师”,教师们都在问怎样做教育。在我看来,教育中还是存在大量的生命耗散。现在学生变化了,老师不能再唱“独角戏”,课堂互动性不强、缺乏针对性等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对于“未来教育”的梦想是,教师明白教育的难点、痛点,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有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师生们都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

给教研员团队的归宿感、职业的尊荣感和事业的获得感,是教科院一直致力完成的事情。成都市教科院80多个教研员中,有56个高级职称、20多个学科带头人、10多位特级教师。这批人有相当高的专业素质和人生智慧,只要能发挥和激发他们的巨大潜力,成都的“未来教育”就不仅仅是梦想,而能成为现实。

经过调查,教研员们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发展改革经验比较关注。因此,我们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涉及到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最受教研员关注的是长三角地区(上海、浙江、江苏);从省份来看,教研员们最关注的地方是上海,其次是北京,第三是浙江,第四是江苏,第五是广东。

在实施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教师素质提升项目中,我们通过“本地研修+外地研修+一线实践”“职业生涯+政策法规+专业课程+考察交流”“专家专题讲座+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沙龙交流思辩”等各层次、各方面、各形式进行多维度、全景式、多策略、立体化系统设计实施,不但组织教研员到上海、北京、浙江等地进行培训,学习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而且组织他们发掘成都市的教育发展改革本土经验,尤其是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的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的先进经验,进行本土培训,让教研员自主生成并自我生长出新的科学研究能力,引领教研员自觉自信地向“未来”纵深行走。

 

罗清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他主张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更需要“下钻”的细粒度研究,需用实证研究打开课堂的“黑箱”,铸造教育水晶球。他多次与《大数据时代》作者、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等进行学术探讨,参与主研的国家级课题《云技术环境下远程直播模式的研究》得到了信息学界祝智庭、王素等专家教授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