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8期(总第3085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爸爸哪儿也不去》
《教育导报》2017年第68期(总第3085期) 导报四版
简介:石榴树,一个乳名“石榴”的女孩的父亲,河南《教育时报》总编辑刘肖,长年坚持为女儿撰写成长记录。从孩子15岁生日那天开始,整整一年的时间,每周一篇,每篇三四千字的篇幅,在微信公号上连载亲子陪伴系列随笔,并于2017年父亲节期间由海燕出版社结集出版,以此作为送给石榴的16岁生日礼物。

开了花,才知道自己是棵什么树

■刘肖

在我像乖妞现在这么大的时候,也曾是个爱诗的文学少年,超爱舒婷的诗歌《致橡树》,欣赏席慕蓉的“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自己也写过一首《我本该是一棵树》。朦胧中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却始终搞不清楚自己是一棵什么树。直到2000年的那个秋日,女儿小石榴走进我的生命,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我是石榴树啊,一棵开石榴花、结石榴果的树。

系列文章得有个主题吧,我想到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去哪儿?爸爸哪儿也不去。爸爸就在你的身边,爸爸就在你的身后,爸爸就在你抬眼能看到、伸手能拽到、用心就能感受到的地方,一直都在。

我承认,在这里,我偷换了“去”与“不去”的概念。不过,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爸爸哪儿也不去》不是更符合“真正陪伴”的理念吗?

乖妞乳名“石榴”,取自幸运数字“十六”的谐音。花开有形,花形有因。石榴花的每一片花瓣、每一丝花蕊,都清晰地带有石榴树的基因。

从乖妞身上,我看到了一些遗传于我的长处,也发现了不少我性格的局限、才识的不足。所以,写作《爸爸哪儿也不去》的过程,既是一个记录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更是学习的过程。

见过乖妞的人,无不说她太像她爹了,除了五官、形象,还有对艺术的敏感、对表达的热衷。与此同时,她性格中因苛求细节的完美而表现出对他人不够包容,学业上因喜欢个性释放的生活而对自己的进步要求不高,无不投射着我的影子。在孩子的身上,经常可以看到我不太认识或不愿相认的另一个自己。

我是一个不擅长说理的人,只会讲故事,讲自己与乖妞之间发生的有血有肉有细节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你身边。至于要传达什么家教理念,都深深地隐藏在故事里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和体会。

写一篇文章也许没什么,但结集成一本书就有了分量。做任何一件事也许没什么大不了,但坚持做一年就有了意义。比如我们的周末家庭读书会,从乖妞幼儿园大班开始,到她上到小学高年级,每周一期,几乎是风雨无阻地开了155期,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潜移默化中,亲子共读的时光也成了彼此最美好的记忆。

老爸的这些坚持,自然会影响到乖妞。你想,年逾不惑的老爸,正是承上启下工作忙碌的阶段,还能如此坚持不懈地写点东西,何况豆蔻年华精力旺盛的乖妞呢?据说,乖妞上高中后已经启动了她的主题系列创作,至于选题,暂时替她保密吧。

做父母是一辈子的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一天都躲不掉。但终有那么一天,乖妞会松开老爸的手独自远行。到那时,我就把这本书放在她随身的背包里,让它代替老爸陪乖妞去跨很多道的沟坎、去躲无数场的风雨,让她从不怀疑,这个世界上始终有人如此坚定地爱着自己。(本文系《爸爸哪儿也不去·后记》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