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9期(总第308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65年弦歌不辍
——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朱铃
■田红 本报记者 倪秀
四川教师风采《教育导报》2017年第69期(总第3086期) 导报四版
今年4月15日,一场题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的党课在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举行。讲课老师精彩的讲解,两个小时内引发学生鼓掌21次。

5月25日,在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人坐在第一排低头“唰唰”记着笔记,认真程度感染了许多与会人员。

那位讲党课的老师和这位记笔记的老人,是同一个人——中国革命史专家、西南交通大学88岁高龄的朱铃教授。他是首届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

用洪亮的声音拨开学生思想的迷雾

1952年,朱铃考入燕京大学新闻专业,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朱铃被分配到新华社,后又听从组织安排,到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任助教,承担讲解马列主义的教学任务。他这一坚持,便是65年的弦歌不辍。自1999年退休被学校返聘以来,朱铃至今仍活跃在交大的讲台之上。

朱铃的视力很差,左眼只有0 .1,右眼基本失明,但他认真准备每一堂课。因为视力原因,他讲课时不能看讲稿,每讲90分钟的课,就要把八九千字的讲稿背下来。

朱铃注意在改进中提高,每次讲完课后,都要反思有什么不足之处。他研究为什么有些学生不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查研究的结论是:若我们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便离开了我们。他把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与改革的突破口。朱铃认为,研究文字材料仅是教师做了一半的备课工作,还有一半要研究活的材料,即教学的对象——学生的情况。

朱铃提倡,要像革命时代,干部深入农村“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一样,深入到学生中去,满怀热情地问他们需要些什么。

为了做到这一点,朱铃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他兼任过系里的学生工作,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参加并帮助学生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参加学生的实习,甚至到学生宿舍中住了一个多月。

每次上课前,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朱铃要求学生结合课程提出困惑自己的10个问题。这样他就能从学生提出的一两千个问题中梳理出共同性的问题,结合课程的内容讲授,以回答问题为导向进行专题传授,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问题结合起来,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传道、授业和解惑结合起来,受到学生的欢迎。

针对新时期的特点和大学生的特质,朱铃从教书育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入手,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先天性的弱视症丝毫没有衰减朱铃工作的热情。他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去准备讲稿,把讲稿上的内容记牢、吃透,原原本本地背下来。他上课只带几张写有教学大纲的小卡片,所有的内容都在他的脑海里。他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常常将课堂气氛带动得十分热烈。朱铃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说:“讲课不要看讲稿,心中必须有讲稿。”在学生们眼里枯燥无味的思修课,因为朱铃而重现趣味。“朱铃教授的课,不听有一种负罪感。”

在一次为学生作报告的晚上,突然教室里停电了。为了不中止朱铃的讲课,同学们自发地点燃了蜡烛,只能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里满满当当地挤了400多人,好多人甚至是站着听完了两个小时的报告。

媒体对他曾有这样的评价:“他只有极微弱的视力,却用洪亮的声音拨散了同学们思想中的迷雾。……”

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

朱铃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研究生的论文,常常要修改六七次才能通过,但他对学生又一直抱有热情的关怀。有一位毕业生,工作上和家庭中都遇到了不幸,他千方百计,帮他摆脱困境。他不仅帮助本校学生,还帮助向他求助的社会青年。忠县一位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给他,倾诉自己的苦闷,朱铃写信并寄资料给他,循循善诱,使他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第二年,考上大学,经济上有了困难,朱铃又寄钱给他。这件事在学生的乡里传开,都说他遇到了“贵人”。

朱铃关怀青年教师的成长。1999年,朱铃“退休”了,但他春蚕丝未尽,蜡烛泪未干,退而不休。他把发挥余热的重点放在“传帮带”上,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后继有人。利用担任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思政课督导员的工作,他在听课中发现人才。在一次,在省高校听“邓小平理论”课时,朱铃发现一位青年教师讲课很好。他找这位老师谈了3次,又找他们的系领导谈了两次,详细了解他的情况,并请其他督导员再去听课,确定是好苗子。于是他在向该校党委汇报听课情况时,积极推荐这位老师,希望学校能加强对他的培养,使他能展翅高飞。他形容自己发现这位青年老师时的喜悦心情时说:“好像一个老人,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一样的喜悦。”现在这位老师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由于身体的原因,朱铃把传帮带的重点放在校内。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他们提供讲课的建设资料,介绍讲课的经验。峨眉校区老师缺乏资料,他捐赠自己的藏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申报精品课,作为学科带头人,朱铃与教研室同志在一起研究方案,解答疑难,审阅讲稿,审听试讲。教师试讲时正值春节前夕,天寒地冻,教室内没有取暖设备,有的教师冻得几次到走廊里跺脚取暖。但朱铃坚持了下来,每次听课讨论都要四五个小时。在他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取得了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成功。

“退而不休”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

一个新闻系毕业的大学生如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老师?朱铃的回答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尊重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用来打开工具箱的一把螺丝刀,而是打开心灵的窗户,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仰望星空,看到前进的方向。”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思政课教师,朱铃的一生都在努力成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践行者的路上探索着、笃行着。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朱铃还应邀为学校离退休教职工人员和在校学生讲解十八大精神。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思政课教师,朱铃一生都在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在十八大召开以后,朱铃还应邀为学校离退休教职工人员和在校学生讲解十八大精神,真正做到了“退而不休”。

去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已经年近九旬的朱铃主动请缨,不要车送,不要一分钱讲课费,亲赴远在160公里外的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为学生们上了一堂题为“大渡河畔的思考”的红军长征专题讲座。当学校提出要向他支付上课的酬劳时,却被拒绝了。问及何故,朱铃的回答是:“我讲的是红军的故事,红军是什么?是我们的先烈。既然如此,我又怎么能收钱?”朱铃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过去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考验,现在面临的则是名和利、金钱的诱惑。”

两小时的报告,朱铃饱含深情的演讲让教室内爆发出了数十次经久不息的掌声,深深感动了现场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朱铃教授寄语大家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马家军”。他还自费购买了许多与红军有关的书籍,赠送给现场的教师与学生作为鼓励。

除了给在校本科大学生授课以外,朱铃的脚步还走入了小学、深入机关、农村各地去为人民群众宣讲马列主义。他在监狱给犯人们上课,在听过他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之后,许多人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决心痛改前非。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朱铃获得了许多荣誉。他的事迹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所获奖项数不胜数。而对于自己获得的荣誉,朱铃却表现得十分冷静,他说:“我只是做了许多同志都做的事情,只不过我被发现了。如有可能,请为我们成千上万的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同志说几句话。”

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到西南交大检查工作时,听闻了朱铃教授的事迹,他说:“我们就要有那么一大批能把话讲到大家心坎上,能把眼泪讲下来的思政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