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69期(总第3086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泸县:乡村教育质量有保障
■本报记者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7年第69期(总第3086期) 导报二版

在乡村学校教了30多年书,泸县驷马小学教师余晓春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学校稳住了学生。他现在所在学校学生人数一直在100多名,这既受益于老师的认真负责,也得益于县上一直推动的教育均衡政策。

“有住宿,有食堂,以后年轻老师来了也待得住。”作为学校负责人的余晓春笑着说,学校现有校舍是投资200余万元新修建的,乡村教育的短板补上了。刚参加工作时,山顶的小学连灶都没有,余晓春常常吃不上饭,害了一场胃病。

而在离县城更远的太伏镇,太伏中心校总共3337名学生,其中下辖的5个村小就占1000多名。中心校校长李健告诉记者,近年来,乡村学校更新血液换老师,首先满足村小。

中心校下辖的青桥小学离镇上八九公里,4名教师都是新招的,其中3人非本地人。缪湘,2013年毕业应聘被分到这所村小。2014年,村小改建完成,有住宿,他干脆退了镇上的租房,住到学校。

太伏镇每天有校车往返镇上和村小,中心校食堂晚餐向村小教师开放。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这些村小老师愿意留下来,能静心教书。

太伏初级中学与太伏中心校一墙之隔,中心校师生们对新校区动工建设翘首以盼。太伏初级中学现有校舍将改造交付给太伏中心校使用,场地翻番,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运动场地需求。记者从泸县教育局获悉,未来3年,泸县将投入9亿元继续夯实基础,在各乡镇打造标准化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但是,基建上的大兴土木,乡村学校校舍换新天,并不一定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如果老师在职业发展上看不到明确的方向,就会“磨洋工”,人心思迁。

“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有保障,均衡才算落实了。”泸县教育局局长朱大清有着清醒的思考,要保障教学质量,就要在师资上下功夫,才能提升均衡的内涵。

近年来,泸县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向乡村学校倾斜,理顺教师调动机制,让乡村教师心中有希望。余晓春告诉记者,驷马小学与其上级学校县城的城北小学,老师评职称是分开的,现在村小老师有奔头,教书更认真了。

除了“国培”、市级培训、外出考察等,在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方面,泸县教师进修校发挥“母机”功能。进修校教研员是面向全县公开选拔;教研员沉到基层学校调研与指导。每年组织召开校长论坛和班主任培训,封闭式、高质量授课与讨论,培养了一批能深耕乡村教育的校长和骨干教师。

像太伏镇中心校这样的学校,有专门分管教师职业发展的副校长,负责组织学校老师及村小老师听课与开展教研。新老师到岗前,需在中心校跟岗一周,中心校还将继续跟踪;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师论坛,赛课与交流;鼓励教师成为“金凤凰”,可以有优先“飞走”的特权。

虽然位居乡镇,但太伏初中2012年就开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学、展、忆、点、测五步导学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质量节节攀升。

“以前,老师上课基本靠吼才能让自己有声势,现在连‘小蜜蜂’都不用了。”太伏初中校长陈良说。

这些构成了泸县教育均衡的图谱。在乡村学校普遍面临生源萎缩的情况下,泸县学生却没有大面积赶向县城。朱大清说,有质量的均衡,使得老百姓不用为子女上学发愁,乡镇也有了活力,“县城的房价没有飙升就是一个很好的侧面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