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72期(总第3089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三“晤”罗光清老师
■曹涌
《教育导报》2017年第72期(总第3089期) 导报四版

1990年,我新婚,妻子单位分配给我们一间6平方米的新房,告别集体宿舍,有了自己独立的小天地,自然喜不自禁。同时享受这一待遇的还有妻子单位的几位新婚同事。大家陆续乔迁成为了邻居,也偶尔串门。一天,到一位邻居家,见其墙上新增了一幅书法作品“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四尺单条横幅,主人介绍说:“这幅是一位姓罗的书法家送我母亲的,前几天,母亲作为乔迁礼物送给了我。”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罗老师的字,也是第一次知道“罗光清”三个字。我们常说“见字如见人”,这也算是我和罗老师的初次“见面”了。他潇洒飘逸又变化多姿的书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在脑中清晰如旧。

真正面见罗老师是我正式加入翠屏书画院后。

一次到书画院交作品,踏进门,唐献瑞、李力等几位前辈已在座,其中一位满头银丝,手握拐杖,端坐在藤椅上,神情端庄。刘家新老师向我介绍道“这是罗光清老师”——十年神交,今日终得见面,我双手紧握罗老师的手,罗老师一面用他宽厚而温暖的手握着我,一面用略带沙哑和颤抖的声音向我说:“年轻人,好好练。”

当时罗老师身体已带病,腿已经不太方便,拄着拐杖行走都比较缓慢。

2003年“五一”前后,书画院在真武山管理处开展了一次笔会交流活动,当时罗老师已经不能独自行走,由明东老师搀扶着到场。虽然病魔缠身,但罗老师精神依然。当天参加活动的人比较多,绝大多数是罗老师多年老友,也有如我一样的新人和晚辈。大家纷纷向前问候,罗老师用他特有的沙哑而略带颤抖的声音谦逊地回复大家——和上次见到罗老师相比,他身体虚弱更多。

笔会开始了,大家请罗老师开笔,明东老师将罗老师扶至案前,罗老师左掖夹住拐杖,支撑着身体,右手执笔,舔墨挥毫。罗老师身子虽然已经不便,但手一握笔仍然全神贯注,气聚神凝,挥洒自如。大家不约而同地希望罗老师赐作品,因此,罗老师一开笔就没有停下来,一口气写了十余幅,每一幅都一气呵成。看罗老师一口气写了这么多,大家都关切地请罗老师休息了,于是,罗老师才放下笔,在明东老师的搀扶下坐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没想到,这次活动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罗老师。罗老师离开我们已经14年,回首往事,百感交集:正是有罗老师这样一生执著于书法事业,一心扶持书法事业发展,真诚帮助后生进步的一批前辈的开拓、指导和激励,才为宜宾书坛扎下了坚实基础,才有宜宾书坛今天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