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74期(总第309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开学前夕,李镇西领衔的几位教育人士在成都华德福学校展开了一场有关教育、教师的对话——
“教育就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何文鑫 文/图
《教育导报》2017年第74期(总第3091期) 导报三版
在这个获取讯息越来越便捷的互联网时代,当在线教师成为网红、世界名校公开课也触手可及时,教师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一名好老师?教育的本质何在?浮躁的氛围下教师又该如何践行教育理想?

针对这些问题,近日,在成都华德福学校静谧的校园内,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领衔的几位教育人士展开了一场自由而有深度的对话,引发在场听众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

成都华德福学校赠予嘉宾从学校采摘的荷花,寓意虽在浮躁的时代,却仍向光明。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在追问教育的本质时,问对教育智库理事长、新教育第一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勇认为,用一个爱”字就可以概括,而教育的内涵则是“真善美”。教育还可以区分为人的教育和非人的教育。

李镇西不太认同这种说法,在他看来,“本质”应当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质。所以,我要说,教育的本质不是爱”,只能说“爱”是教育的属性。”李镇西说。

“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人的教育,刚才李勇说的非人的教育,我认为那就不是教育了。”李镇西拒绝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一些虚无缥缈的说法,坚持回归朴素的教育观,“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人学,不是动物学。

这让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李泽武想起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的教育思想。施泰纳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李泽武说,教育不能是去培养兽,培养机器人,偏离航向就会导致层出不穷的教育乱象,学生痛苦,社会堪忧。

在这一教育观念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李镇西说:“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如何才算“最好”?有两个标准:幸福自己,奉献社会。

然而其他几位专家表示这缺乏量化标准,很容易流于空泛之说。李镇西解释道,状态的好坏,首先自己是有感觉的,然后还有他人的评价。这标准是非量化的标准,最好的自己是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的对比,这个好不仅仅是物质,还包括精神的。所以,很难一概而论。

成都华德福创始人之一、国内第一本介绍华德福教育的书籍作者黄晓星提醒说,我们谈教育时,不要胶着于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还有社会的、家庭的影响。

好老师与考高分并不矛盾

接过黄晓星的话,李镇西补充道,社会教育其实很空,而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一个孩子很有教养,人们首先要问,这是谁家的孩子,而不会问他班主任是谁。”李镇西打趣说。

但这并不是说学校教育就不发挥作用,老师要去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当前教育环境下,家长、学校、教师都需要学生去考高分,一些教师抱怨说,很难做到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

李勇说自己虽然从来没有为分数而教过书,但是,目前的评价标准仍然比较单一,所以,压力互相传导,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成了“受害者”。

“我们现在改变不了教育制度,教材也是统一的,但是教法上老师是可以有所发挥的。”李镇西认为,分数要求和好老师并不绝对冲突,教学过程、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老师仍有发挥空间,仍可使学生快乐学习。

如何才能当好这样的老师?李镇西给出了好老师的4个标准。第一,课上得好。好到什么程度?要让学生迷恋你的课,怀念你的课。能让学生考高分的老师不一定能达到这个层次。第二,班主任当得好,善于和学生打交道,朝夕相处,师生相融,让学生盼着到你班上去。第三,分考得好。这一点要求是出于老师的良知,而不是从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角度考虑,是本着对一个学生成长负责的角度去考虑。第四,会转化后进生。这是检验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真是假的试金石。判断一位老师是否有智慧,也可以从他能否转化后进生来看。

大数据时代要求教师更具创造性和饱满的精神

今天,一打开网站就可以轻松获取世界和国内顶尖大学的公开课,还有业界人士作知识分享的 TED,甚至中小学名师的课也能轻轻一点,就可不限时空地进行学习。

这引发对话嘉宾去思考学校教育还能给孩子什么,当下又如何当老师。李泽武认为,老师应该更多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互联网把人从传统的课堂解放了出来,老师现在更应该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李勇说,这需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他甚至建议,教育是需要高度热情的行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一定适合进入。对于有志于教育的人,不如先去其他行业,多了解下社会,打破长期呆在象牙塔内的封闭状态。有了综合性的认知,再返身教育,反而对学生是件好事。

“我们强调分数,其实还是在强调知识灌输。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了,好多知识可以轻松获取,不需要灌输式教育了。”李镇西认为,一个老师课上得好,并不一定是说他讲了多少知识,而是他的课具有创造性,有活力。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学生,这是互联网达不到的。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是一个精神饱满的人,拥有自由精神,从心灵上、人格上去打动、影响学生。“知识的达标,是可以考试的,但是心灵、人格没法(量化)考试。”李镇西说,这恰恰是互联网时代老师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