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74期(总第3091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会东校园彰显“非遗”力量
■本报记者胡敏何元凯
《教育导报》2017年第74期(总第3091期) 导报一版

地处川滇两省六县(区)交会中心,会东县素有“川滇明珠”、“攀西聚宝盆”的美誉。不仅在于它自然资源丰富,也因其28个民族和谐共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近几年,会东县挖掘民间艺术形式,将金江鼓乐、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两项省级非遗文化搬入校园,在传承与创新中,让校园文化大放异彩。

将民间艺术搬入校园

近日,“中国·会东首届金沙江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全国游客的目光,会东以歌舞的形式对境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集中展演。开场的金江鼓乐节目由会东县直属小学学生表演,大大小小的战鼓、键鼓齐奏,穿插唢呐等表演,展现了金沙江畔农民幸福欢快的生活图景,场面气势磅礴,动人心魄。

金江鼓乐在当地民间已有200多年历史,至今在会东一些地区的民间节庆、婚丧嫁娶仪式上仍能觅见踪迹,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民间艺人,只要遇上喜庆节日、红白喜事,你家出一个鼓,我家出一个唢呐,就能热热闹闹地奏响一场金江鼓乐。

早在2012年,会东县直属小学就在学校成立了金江鼓乐乐团,邀请凉山州著名音乐教授等组成专家团队,根据校园演奏特点谱曲、作词、编舞,打造了原创金江鼓乐节目《围着月亮打转转》,当时就一炮而红,在四川省中小学艺术节上得到关注,乐团还受邀到香港参加世界华人艺术比赛并获得金奖。如今,金江鼓乐已经是全州、全省大型文艺活动上的保留节目。

在会东县直属小学,记者看到,有三间教室存放鼓和乐器,直径60公分的战鼓一、直径80公分的战鼓二占满了大半个教室;直径一米的键鼓一和唢呐、铙、钹等乐器放在另一个教室;直径一米六的键鼓二加上高高的鼓架,必须要阶梯教室才放得下,学生表演击大键鼓时,要站在凳子上才能够到。

近几年,会东县鼓励将“非遗”打造成为校园名片。直属小学不再满足于组建校队的做法,将金江鼓乐教育全面铺开,只要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金江鼓乐社团课。音乐老师郑超说,为了引领学生对金江鼓乐从入门到精通,学校正在编写金江鼓乐的校本教材。

校园开发赋予“非遗”勃勃生机

会东县是汉族为主体民族、彝族为主要少数民族的多民族杂居县。会东县幼儿园挖掘本土传统文化时,发现傈僳族虽然人口不多,没有文字,但文化保留得相当完好,他们休闲娱乐时跳的“嘎且且撒勒舞”(又称“蹢脚舞”)老少皆宜,更是深受各族人们的喜爱。

2015年2月,会东县幼儿园园长解富芳带队到两个傈僳族原始村落中考察。当走进一个个傈僳族家庭时,解富芳被文化深深吸引。傈僳族的服饰很有讲究,帽檐、前襟、围裙的花样繁多,已婚和未婚女子的式样各不相同。傈僳族有自己的刺绣工艺,解富芳问传承人要几幅刺绣草图,对方现场手绘,并且每一幅都不一样。

看到这么多客人,傈僳族村民还拉着解富芳跳起了“嘎且且撒勒舞”。悠扬的笛声响起,一大群人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摹仿毛羊抵角的“毛羊攒头”,摹仿斑鸠喝水的“憨斑吃水”等动作。吹笛者实际上是舞蹈的指挥者,通过笛声的变化引导舞步变化多端,一场舞跳下来,解富芳激动万分,心想,这就是她要找的民间艺术。

但幼儿园孩子能接受到什么程度?解富芳心中没底。

紧接着的六一儿童节,“嘎且且撒勒舞”搬上了舞台,看到台上孩子们的精彩呈现,解富芳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下来。

“民间文化的引入打开了孩子们对于艺术的创造力和审美力。”解富芳介绍,会东县幼儿园从绘画和音乐两方面挖掘傈僳族文化,幼儿教师几乎全员参与,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

张梅老师设计了傈僳族服装秀,欣赏了傈僳族服装的色彩、样式之后,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做成纸糊的傈僳族服装,开展傈僳族服装秀,同时,其他同学拿上手鼓、响铃、单管筒、笛子、口琴等乐器为场上孩子伴奏,孩子们开心极了。

傈僳族老师李慧则带领同学们做手工。用卡纸剪成傈僳族服饰和鞋垫的式样,孩子们在上面作画;纸筒画上傈僳族特有的图案做装饰。几年下来,还开了一个傈僳族文化展。

“嘎且且撒勒舞”如今已纳入幼儿园的常规课程,每天早上早操时间,会东县幼儿园孩子们就会跳起“嘎且且撒勒舞”。全县中小学的大课间也融入了“嘎且且撒勒舞”的元素。

■记者手记打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天地

金江鼓乐、嘎且且撒勒舞来源于民间,并且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对于学校来说是独特而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傈僳族刺绣、笛曲等由于没有记录,仅靠“口口相传”,有失传的危险。

而民间音乐、舞蹈艺术进入校园要经过筛选、创编的过程。目前,为了在大众中传播,会东县文化局已经将嘎且且撒勒舞的舞蹈和笛曲进行改编,但老师们要选到适合孩子,尤其是适合幼儿园娃娃的曲目,范围还要进一步缩小。

“学校有音乐创编能力的人才相对缺乏,如果能引入社会上专业的创编力量,‘非遗’进校园能走得更远。”会东县幼儿园副园长张天橘坦言,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时,很多做法都没有先例,只能靠学校老师自己研究。学校与各级专业人才对接,将让地方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打开一片开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