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74期(总第3091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严格落实“十严十不准”系列报道(3)
要减负,也要综合施策、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7年第74期(总第3091期) 导报一版

“上课了。”随着铃声响起,位于乌蒙山区的屏山县新市中学初二(5)班的学生迅速将课桌重新排列,划割成不同的小组。

学生三五成群地一起讨论,还有四五个学生居然“占领”了讲台。教室外是静谧的大山和向家坝库区碧绿的湖水,教室内却是略显“混乱”的景象,叽叽喳喳吵个不停。

上这堂课的数学老师陈坤琼站在教室角落,既不讲课,也不制止学生。“看起来很乱,学生成堆,但实际上学生是在自学和讨论。”她说。七八年前,陈坤琼有感于学生学数学的困难,开始尝试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这样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学生自主选择进度和难度,课后没有作业,课堂开放,师生充分信任。学生由最初入班的不适应,到后来时时刻刻盼着学数学,成绩也没有落下。”陈坤琼不无自豪地说。

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能否确保教育质量不降?这是不少人在执行“十严十不准”规定时提到的疑虑。屏山县这位数学老师改变教学方式、减轻作业量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学生成绩考得好和快乐学习并不天然就对立,作业留得少的老师,他的学生可能照样学得好、考得好。”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说,每位老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可以有很大的自主空间,不能什么问题都归咎于“指挥棒”、归咎于体制。

金阳县芦稿镇中心校的老师何书华也是很好的例子。刚开始教书时,他也采用过题海战术,但后来发现不能解决问题,“学生自己没有思考,很被动。”他便就地取材用大凉山特产的土豆作为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切割几何形状和观察,以小组合作方式教学,动起来的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

“当老师,光靠一支笔、一本书是不够的。课单调、枯燥,学生就没有学习兴趣,成绩差是自然的。”何书华告诉记者。

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祝帅建议,在减负上,老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评价应该照顾到不同孩子的特点,不能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此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也能帮助提高现代课堂的教学效率。

“自从学校来了‘搜老师’,我每天都会收集问题,还试着解答问题。”今年初,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大溪小学四年级1班学生陶宏金兴奋地告诉记者,最近,他正在研究为什么电磁炉只对铁器起作用,“争取再拿一个‘四星问题’!”

学生口中的“搜老师”,指的便是泸州市纳溪区2015年试点的“搜老师”教育信息化工程,按15:1的生机比,为薄弱学校教室安装1—3台壁挂式电脑一体机,接通互联网,上课期间,全时段向学生开放。“搜老师”的入驻,打破了村小教育“一潭死水”的状态。

德阳市教育局局长尹艳谈到“十严十不准”规定时说,减负的同时,也应健全相关评价机制,综合施策。她建议,要发挥好教师队伍的主体作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教育的供给能力,让家长信任教师、信任学校;“当然,激发教师活力的前提,是提高教师从业的幸福感!”

谈到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时,巴中市教育局局长张夕谦提醒:“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要兼顾教师的育人水平”。他谈到,农村留守儿童多,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少,往往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力,“今年暑假我市就举办了两期心理教师种子教师培训,收获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