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76期(总第309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尊重教育也就是尊重自己” ——作家阿来回忆乡村教师经历
■本报记者何文鑫文/图
《教育导报》2017年第76期(总第3093期) 导报二版

“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毕业分配去偏僻的乡村教书,开学了却没有学生来报名。……”9月10日下午,在四川省图书馆,茅盾文学奖得主、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回忆起最初的教书往事,仍觉得是个不小的挑战。

“藏民家里农事繁重,需要小孩帮着打杂,或者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阿来挨家挨户地劝说家长送孩子读书,一位村长说,看你这么辛苦,我两个小孩你带一个走吧,给我留一个干活。

他甚至用周末帮农民干活的方式动员家长送孩子来上学。终于招了10多个学生,上了一段时间课人又少了,又得去劝。不到20岁的阿来在心里说,对藏民而言,能让孩子来上学太不容易了。

“所以,我就要把娃娃教好,不然对不起藏民,对不起学生。”阿来说,更现实的是,你今年教不好,没有说服力,明年人家肯定就更不愿意来上学了。

当时的教学大纲是通用的,对藏族学生而言不太合适,因为他们多数汉话都不会说。怎么办呢?只当是完成教学任务,那按着大纲上就行了。但下定决心要教好书的阿来,就针对学情进行施教,摸索着前进,尝试改变教学方法。

一年后,阿来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受到当地表彰,调去教初中,后来又去教高中。“3年换了3个学校。”阿来坦言,自己也不懂什么教育理论,也不是特别会教书,就是对学生负责任。“对学生负责,尊重教育也就是尊重自己。”

回首自己的成长经历,阿来觉得,体现的正是教育的力量。由牧羊少年到汉语老师,再到用汉语熟练地写作,如果不是上学接受知识,这是难以实现的。

有地质人员到阿来童年生活的村庄考察,常常说起新疆、甘肃等地名。阿来没听过,对这些地方没有认知,地质人员就给他打开地图。“一下子就开阔了眼界。”阿来说,自己想走出去。后来大学报志愿,填的全是地质专业,但最终被师范院校录取。

上了大学,阿来为自己打开了另一重世界,又有很多书可以阅读。他如饥似渴,疯狂读书,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像陶行知说的,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现阶段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阿来坦言,他特别忧心现在乡村教育教出了一些“半吊子”,最后既不能回到农村回到土地,往上又走不通,成了乡村游荡者。

在他看来,教师的工作关乎一个人的未来,光有教育学理论是不够的,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老师有耐心和爱心去因材施教,培养乡村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只是应付工作,那你既不会喜爱你的职业,也是对工作对象的不尊重,也就是不尊重你自己,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阿来说,现在乡村学校硬件改变了不少,但是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面对师资紧缺的现实,更需要有责任心的教师。

当天这场名为《从乡村教师到著名作家——阿来谈“爱的教育”》的读书分享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文艺出版社等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