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77期(总第309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科学教育的实践者与思想者
——记雅安市雨城区第四小学教师李斌
■本报记者 郭路路 整理
《教育导报》2017年第77期(总第3094期) 导报四版

李斌,雅安市雨城区第四小学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他被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门破例两次评为“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教师”“四川省十佳科技辅导员”。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指导学生共获全国一等奖12项、全国十佳优秀活动2项、省级奖22项。

蚯蚓“引”来的金奖

李斌的科学课,注重学生探究,注重课堂生

成,注重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他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展探究活动,利用科学课学到的方法探究身边的问题。许多探究实验的材料实验室里没有,他总是提前一周到野外和学生一起准备材料。

在教“蚯蚓的选择”这一课时,他带了15个孩子到野外捕捉蚯蚓以供课堂探究使用,孩子们一边翻土寻找蚯蚓,一边记录,一路过的阿姨对着断了的蚯蚓说:“蚯蚓挖成几节就能长成几条蚯蚓。”一个女生发问:“真的吗?那从头部挖开的蚯蚓不是能长成两个脑袋的蚯蚓吗?”

针对这个问题,李斌和学生一起组成研究团队,从野外捕捉蚯蚓,横切、纵切蚯蚓,每天观察记录。通过一年的研究,得出横切的蚯蚓不能再生出被切去的部分,从头部、尾部纵向切开的蚯蚓也不能长成两头或两尾的蚯蚓。

李斌指导孩子们把这一研究写成研究报告,在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入围全国终评决赛,评委被3个孩子的答辩深深震撼,这一研究被大赛主委会评为最具创新的研究,获得了全国金奖。

科技教育不分课内课外

李斌经常说:“科学课堂再精彩,也难以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特别的孩子需要特别的雕铸。”因此,他利用一切时间,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桥是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会经过的一种建筑,李斌设计了“识桥,绘桥,造桥”科技实践活动,他把活动分解为3个层次:“识桥——科学探究;绘桥——科学想象;造桥——科学创造。”每个层次又分为若干项目,以满足不同发展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需求。李斌指导学生多渠道探究桥的知识;指导孩子们观察自家附近的桥梁;设计桥梁结构、形状与材料的探究实验;指导学生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心中的桥梁。

暑假期间,李斌又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桥梁的故事,考察家乡古桥梁,他带领学生考察独木桥27座、搭石桥13座、石拱桥43座、铁索桥9座、立交桥8座、历时12个月、往返2300多公里。这一活动在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金奖,同时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实践活动”。

作为雅安科技教育名师,李斌每年都要深入区县培训科技辅导员,亲临学校指导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具体指导学生的项目研究。近8年来,李斌对全市120多所学校的科技教师进行培训辅导,举办讲座36期,指导学生科技活动300多项。

“在教育的路上,不仅要成为实践者,更要成为思想者。”李斌如是说,更如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