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77期(总第309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在教育的净土尽好本分
——记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城关小学教师蓝习春
■本报记者 殷樱 整理
《教育导报》2017年第77期(总第3094期) 导报四版

1994年,19岁的蓝习春从冕宁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到不通公路的沙湾乡小学任教。他先搭车后爬山,经过5个多小时的跋涉,才到达沙湾乡小学。

“我是来教书,不是来享受生活”

由于学校住房紧张,蓝习春的吃住都被安排在乡兽医站一间破旧的木板房里。白天有野猫、野狗从板缝里钻进来睡觉,晚上有老鼠、蚊子进来“造反”,蓝习春都坦然面对,“我是来教书育人的,不是来享受生活的!”

当时的沙湾乡农村非常贫困,辍学率高。蓝习春利用周末步行三四个小时,到这些辍学的孩子家里给家长做思想工作。在沙湾乡小学教学期间,蓝习春的学生没有一个辍学。

1997年,蓝习春回到条件更艰苦的地方,也是自己的家乡——固增苗族乡小学任教,这一呆就是13年。他坚持每学期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支付书费学费。暑假里,他主动联系贫困生家长,带着他们一起上山去采摘松茸和杂菌卖钱,所得全部用来当作学生的书费、学费。每个秋天,他都会出现在贫困生的家中,帮农户收庄稼、摘花椒、收核桃。

1998年暑假,木里县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暴雨、山洪和泥石流,几十天的大雨冲毁了通往固增苗族乡小学的全部道路。9月初开学时,前来报名的学生寥寥无几。蓝习春主动提出到最边远的故拉村戈龙组动员学生。在一个悬崖边,蓝习春被山上飞落下来的石头击中右臂,他忍着伤痛,历时8个多小时来到了戈龙生产队,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就召集生产队长和学生家长开动员

会。在他的说服动员下,家长们终于同意组成马帮,每家出一个人,组队送孩子到校上课。而他的右臂,却永远留下了一大块刺眼的伤疤。

乱班克星:“擒贼先擒王”

2010年8月底,蓝习春被遴选到木里藏族自治县城关小学工作。一到学校报到,校长邱拉金就找蓝习春谈话:“现在有一个乱班,你敢不敢把这个班接下来?”“什么苦活累活我都不怕,更何况让我管理一个班呢!”蓝习春斩钉截铁地说。

当蓝习春接手这个班后,先找症结,然后找对策想方法,“擒贼先擒王”。他发现全班带头违反纪律的有3个学生,其中两个来自牧场,另一个来自边远山区,他们读书年龄大,起步晚,基础又差,对学习失去信心。此后,蓝习春坚持每天轮流送这3位学生回家,在路上和他们谈心,引导他们说出心里话,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和家长紧密联系,共同教育学生。

针对班集体涣散,无团队精神等情况,蓝习春开创性地实施班级“三三制”管理方法:即选1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班长,对班主任负责;再选3个副班长,对班长负责;每个副班长管理3个小组。“三三制”管理方法由于行之有效,在全校推广,他也被同校老师称为“乱班克星”。

蓝习春把所有的热情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有很多次改行的机会,他都毅然放弃了。“也许教育战线更能发挥我的作用。”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