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77期(总第309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巴中市直面教育难点、痛点,改善办学条件、突破人事藩篱、推动教育扶贫,促进教育公平——
“三板斧”劈开教育均衡路
■本报记者鲁磊何元凯
《教育导报》2017年第77期(总第3094期) 导报一版

山连山,路弯弯,这是位于秦巴山区腹地巴中市的真实写照。由于长期受地理、交通等区位因素影响,巴中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四川的“瓶底”。

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山区广大,教学水平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够,师资生源不断外流。巴中教育发展同样是矛盾重重,“剪不断,理还乱。”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步入“深水区”,已是当下的“新常态”,对巴中教育来说,也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改革,需要勇气,需要决心,需要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从机制体制“破冰”,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形成了“统筹城乡、做大总量、盘活存量、均衡发展”的总体改革思路——着力补齐短板,不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突破人事制度障碍,创新试点“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推动教育扶贫改革。

“三板斧”环环相扣,直击要害,劈开一条秦巴山区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让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

“以前,我的两个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很喜欢小提琴,每次学小提琴都要到县城去。现在好了,在镇上的小学就可以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刚刚开学,家住平昌县鹿鸣镇的习念平高兴地对记者说。

平昌县是深度贫困的山区县、百万人口大县,过去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很低。如今,平昌县的各级各类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习念平家所在的鹿鸣镇,学校标准化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电子白板、投影仪、班班通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学生总量大、校点多而分散、校际发展不平衡,是巴中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难题”。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点,小学低段就近入学,小学高段及以上教育相对集中”的思路,巴中市对村小(教学点)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

“村里把最好的地皮用来建了洋楼式的学校,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优质教育。”南江县沙河镇红光村党支部书记苏应全说。

2011年,一场以“巴山新居”建设为重点的全域脱贫之战在大巴山中纵深推进。巴中市教育局把“巴山新居”工程学校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巴山新居”建设到哪里,哪里就有漂亮的学校;哪里有新居聚居点,哪里就有科学布局的学校和幼儿园,农村学校发展短板得以迅速补齐。

“巴山新居建设中,村上的学校重新建起来了,砌了围墙,硬化操场,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娃儿们享福了,上学近了,学校打铃往教室里跑都来得及,学校不隔沟、不隔河,我也不用担心娃儿上学的安全。”红光村村民刘全德高兴地说。

高兴的又何止刘全德。九月的恩阳区上八庙镇登文村小学,书声琅琅。上午第二节课,登文村小学老师佘俊华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给孩子们上课,“信息共享”、“教育云”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

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只是恩阳区推进村校“十个一”工程建设中的标准之一。所谓村校“十个一”是指最少一名公办教师,至少一间标准教室,至少一张标准黑板,至少一张乒乓球台,至少一副篮球架、一套标准课桌椅、一个旗台旗杆,一间小伙房,一间安全卫生厕所和一套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目前,恩阳区已完成所有贫困村村校“十个一”工程,学校也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年来,巴中市“勒紧裤腰带”,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共落实建设资金22亿元、新建改造校舍近385万平方米,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走进了安全、宽敞、明亮的教室,用上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为了让教育投入更加精准,巴中市教育局统筹考虑人口流动和学龄人口变化,编制完成各县(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教育需求,使与之配套的学校建设得到快速同步推进。

留住优秀教师办好山区教育

近几年来,巴中优秀教师事迹频频见诸媒体。例如,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的“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师德楷模”廖占富、张兴琼夫妇;“全国模范教师”李佐英30年背学生过河上学;通江县中林小学下辖的石缸坪村小,34岁的何明杰成了12个学生的“孩子王”,每天在悬崖峭壁间穿行两个多小时,安全护卫孩子们上放学。……

“我们宁愿不要这么多教师的感人事迹!”而当地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感慨地对记者说。教师长期坚守山区一线学校,很大程度缓解了边远村小留不住教师的窘境,但他们自己以及家庭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客观地看,“一师一校”“夫妻学校”的教育理念、手段都相对单一,学生成长和发展也受到限制。

如何探索、寻找到一种机制,能长期稳定地为边远村小师资补充新鲜血液,是巴中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12岁的吴佳丽是巴州区甘泉学校七年级学生,去年7月从浙江宁波转学回来。看到老家学校不比宁波就读的学校差后,吴佳丽父母就将她留在乡镇上学。如今,有这样想法的家长越来越多。

(下转2版)

巴中市巴州区第三小学教研课堂(图片由巴中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