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77期(总第309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三板斧”劈开教育均衡路
《教育导报》2017年第77期(总第3094期) 导报二版

(上接1版)教育资源要均衡,教师是关键。在“硬件均衡”的同时,巴中市着力师资均衡配置,针对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学,出台了《巴中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

5年来,巴中市通过公开招考、考核招聘、人才引进和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等补充教师近1万余人,多渠道培训教师24万人次,1 .9万余名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打卡直发,建成教师周转宿舍近1万套。创新设立教师扶助奖励基金,用于救助帮扶特困乡村教师。

为鼓励教师支教并向农村学校流动,巴中还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落实了生活补助,村小教师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通过政府支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农村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特别是贫困村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予以鼓励。

如果说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是巴中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压舱石”;那么,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学校治理体系,则是巴中留住优秀教师,办好山区教育的“远航帆”。

原巴中市第五中学位于城郊结合部,办学条件差、生源质量不优、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如何盘活像巴中五中一样的“资源存量”,对巴中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2015年,西华师范大学与巴中市校地合作,市教育局便开始在巴中五中试点“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即学校保持公办性质不变,由巴中市政府和西华师范大学共同成立理事会,负责学校领导班子遴选、考察与决定。

地方政府保障学校持续稳定的人财物投入,西华师大则负责师资培训、教学资源配置、打造教育品牌、优化团队管理等。地方政府赋予学校在政策范围内招聘、辞退教职工的自主权和参照民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

西华师大教师唐渊在接手巴中五中后,利用师范高校的科研优势,以抓教师科研、编订校本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学校办学基础,确定了以艺体发展为特色,课程改革为突破,学生自主管理为抓手的办学思路,使得巴中五中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我们害怕巴中通高速公路,因为没通高速以前,师资、生源流失尚且那么严重,通了还了得?”巴中市教育局基教科负责人说,如今,巴中的高速四通八达,但随着教育硬件、软件不断提升,师生不仅没有再离开,反而大量回流。

教育成为消除贫困的最好出路

“我是小河职中的学生了!”36岁的南江县黑潭乡白虎村村民郑永飞喜不自禁地说。

小河职中位于南江县东榆镇,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是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的核心区域。近年来,为培养扶贫攻坚需要的基层村社带头人,南江县在小河职中开办了村级后备干部专修班,计划3年实现全县村两委的“换血”“充血”工作。郑永飞便以“种养大户”和“致富带头人”的身份,被推荐到小河职中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

“从选育、培养南江黄羊、巴山土鸡等当地名优畜种,为老百姓寻找致富门路,到成立农村后备干部专修班,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人力、智力支持。我们的专业设置,始终是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小河职中校长李勇说。

和郑永飞一样,通江县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新生李玉琴也格外高兴,她不但不用缴纳学费,还得到了一定的生活补助。

为了满足农村不断增大的基础医疗服务需求,今年,巴中市政府出台了《巴中市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农村医学生实施方案》。根据要求,通江卫校将在3年内免费培养450名医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将到签约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8年,切实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巴中市,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足,职业教育如何因地制宜走出特色发展之路,是巴中教育改革发展中一道棘手的难题;与此同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也是巴中的基本市情,如何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又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巴中市在教育发展和致富脱贫的天平间,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立足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市深入推进教育扶贫改革,提出“五专五到”工作思路:“贫困资助专款,建档立卡学生救助到人;招生计划专列,优质学校上学机会惠及到人;职业技能专培,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到人;特殊学生专惠,弱势人群关爱措施落实到人;贫困村校专建,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到村”,突出了发展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5年以来,巴中引资7 .6亿元,短短一年间建成了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巴中职业教育的提档升级。近年来,巴中累计投入2 .3亿元,建成了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两所、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业5个,突破了硬件建设滞后的“瓶颈”。

目前,巴中职业教育正在尝试建立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构建学历教育为主体,定向培养、长期专修、短期培训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实现“人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人人都有用武之地”,实现职教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互生共荣。在巴中,教育正成为消除贫困的最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