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79期(总第3096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二十八亩菜园成生态教育基地
■本报记者何文鑫
《教育导报》2017年第79期(总第3096期) 导报二版

“摘菜啦!”夕阳下,一声呐喊,泸县太伏镇国仁学校教学楼内奔出来一群值日学生,三五成群地提着菜篮。

两三分钟后,他们就散落在一片豇豆挂满枝的地里。紧邻豇豆地的是一排平房格局的猪圈,分成数栏的圈内养着几十头猪;猪圈外是偌大的鱼塘,晚霞中不时有鱼跃起;再往前走,是一大片刚栽种不久的红薯和一片等着开垦的空地。

“有了这28亩土地,我们种菜、养猪、养鱼,师生的肉和菜基本就自给了,还是天然绿色食品。”环视菜园,学校党委书记温祖州有些激动地说。

当晚,国仁学校食堂师傅就用学生摘来的菜和现杀的猪给学生烹制了一顿香满四溢的晚餐。

虽然位于乡村,学生也来自农村,但是现在的孩子基本不劳动和关心农事,分不清麦子和韭菜,不会使用农具是常事。如何培养乡村孩子对乡土的热爱,锻炼基本的劳动技能,成了摆在国仁学校面前的难题。

两年前,学校陆续从附近农户处租种土地,围栏建起了“豪华”的劳动实践基地。

租种土地的同时,学校针对低中高段学生情况编写了6本乡土教材,聘请了两个农民,指导他们更好地利用这片菜园。低段学生主要是认识农作物,观察和记录劳作过程;中段参与除草、施肥等简单劳作;初中的学生则分班承包土地,挖地、下种、想办法用生物方法防病虫害。

“自己种来自己吃,娃娃们很兴奋,播种后,学生常常下课后跑去地里看看禾苗的长势,及时浇水等等。”温祖州介绍,学生由禾苗和野草不分,到了解物候和熟知作物生长规律,获得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主意识和集体意识,“还更懂得珍惜粮食了。”

菜园不打农药,清除的野草剪断直接撒在池塘喂鱼,猪吃的是地里野菜和食堂剩菜剩饭,种菜用的肥料来自厕所和猪圈、草灰等,国仁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有着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副校长陈志兵介绍,带着学生在菜园内劳作和了解整个生态循环系统,不用老师苦口婆心说教,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顺势而为的教育还延伸到学科内部。教物理的陈志兵给学生上科学课时,就时常带着学生走进菜园,就地取材做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杆秤、磅秤等感受杠杆原理。

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教师刘卓莲也常与学生一起下地劳作。刘卓莲现在很高兴孩子们交上来的写作课作业,内容生动了,“他们在劳作中有了切身体验,更细致地观察身边环境,更主动地与同学建立关系。”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各种心理问题也较为严重,让刘卓莲更担忧的是,即便是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孩子们也不愿意前来聊天。有了菜园后,师生在劳作中建立了协作关系,敞开的环境也消除了咨询室空间上的压抑感。

“我有时就在园子里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甚至自曝糗事,打开话匣子,学生就放松了。父母离婚,父母对爷爷奶奶不好,父母不理解自己而导致自卑等等,他们什么都分享。”刘卓莲说,甚至孩子早恋也愿意跟她说喜欢谁。“他们其实就是缺乏爱,才导致一系列问题,但老师首先要懂得去接近和取得他们信任的方式方法。”

菜园不但成了国仁学校生态教育基地,也成了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灵港湾。温祖州拿出一张规划图指给记者说,学校将再扩一块地,栽种水稻,修建花卉园。

同时,在前期摸索基础上,“我们将塑造农耕文化,展示农具和二十四节气等知识。”温祖州说,学校还准备养牛和羊,争取在冬天给学生煮热气腾腾的火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