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0期(总第309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访要融入“时代感”,也要弘扬传统
湖北武汉 杨朝清
《教育导报》2017年第80期(总第3097期) 导报三版

如今,通过微信、 QQ等网络途径,家长和老师能便捷交流,传统的入户家访形式似乎逐渐淡出视野。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近8成家长表示,孩子上小学后,老师从来没有家访。

社会的变迁需要家访与时俱进地融入更多的“时代感”。家访的初衷,在于促进家长和老师的良性互动,形成教育合力。通过通讯工具,家长和老师即使不能面对面,也能就孩子的学习状况、生活习惯、精神世界的发育等进行交流。

虽然“互联网+家访”方便、快捷,但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入户家访没有价值。在一个盛行印象管理的时代里,老师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学生们的“镜中我”,并非“真我”。一些家长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也会选择性地忽略和回避一些问题。入户家访尽管成本更高、效率更低,却更有“准头”,有助于老师们“打捞”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情况。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曾经数次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家访活动。在入户家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通过入户家访能够更清晰、更多维地了解学生。

家访犹如一条纽带,帮助老师从家庭教育的源头与学校教育的表现之间,找到一条家校沟通之路。通过家访来增加对差异化、个性化学生的了解,既需要采用新渠道,也要保留老办法。不论是“网络家访”,还是传统家访,尽管路径可以改变,关心学生、体谅学生、帮助学生的初心却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