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1期(总第309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千年助学树“退休”了
■本报记者鲁磊何元凯文/图
《教育导报》2017年第81期(总第3098期) 导报一版

“成家坪有3棵大银杏树,当地不少学生都是靠树上的白果走出大山的!”秋季开学期间,记者在通江县采访时,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苟宝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靠卖白果上学?当地学生上学还这么困难吗?

成家坪村所在的胜利乡与陕西省毗邻,地处秦巴山区腹地,距县城一百多公里,地势封闭,不通公路,所以,三棵银杏树能保存至今。上世纪90年代,县林业部门测定树龄均在2000岁以上。记者步行数小时到成家坪看到,三棵大树虽经千年风雨,仍然郁郁葱葱,每棵树需要5个人才能合抱,其中一棵树干已空,四个人坐在树洞中休息仍绰绰有余。让记者不解的是,银杏树下,干白果厚厚地铺了一地,不见有人捡拾。

“这几棵‘助学树’早就‘光荣退休’咯!”同行的向导成在华当了30年的村支书,他告诉记者,成家坪村多是喀斯特地貌,人多地薄,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求得生存。所以,当地群众为了给后辈谋一条出路,历来重视教育。

银杏树又叫“公孙树”,所结白果是珍贵的药材和食材,因为生长缓慢,爷爷辈种树,到孙子辈才能吃果。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成家坪,三棵银杏树尤为珍贵,但村民们自古有个不成文的约定:“谁家有读书人,才能去打白果卖。”成在华回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村里开始集体组织打白果,最多的时候,一年能打3000多斤,所得收入全部用于资助村里孩子上学。直到2007年,村里还用卖白果的钱给考上大学的孩子发奖学金。

“后来,科技进步了嘛,银杏树可以快速结果,白果也不那么‘金贵’了。”成在华说,2008年的时候,白果一两块钱一斤都没人要,村里就没有了这一笔助学资金。千年银杏树“退休”了,可成家坪的孩子们上学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近年来,国家和省里“两免一补”、“营养餐计划”等教育政策,让学生读书不用花一分钱。村民们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据村里统计,从2007年以来,银杏树下的25户人家85口人中,走出11名大学生。

村民李家勋家里十分贫困,今年,他的孙子李永生考上了成都理工大学,正当他准备卖掉耕牛筹措学费时,县教育局工作人员上门宣传助学政策,现场为他们办理了8000元的助学贷款。李老汉喜极而泣:“祖辈教育我们,培养后辈要舍得花钱,没想到国家比我们更舍得花钱哩!”

这棵千年银杏树资助了不少孩子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