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81期(总第309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买菜
■朱辉
《教育导报》2017年第81期(总第3098期) 导报四版

30多年前,我从上海迁居武汉,去菜场时常常被营业员(那时菜场还是国营的)的豪迈惊得目瞪口呆。有一回“做活动”,菜薹一堆才2毛钱。那一堆我们全家一星期都吃不完,看到我手里提着个大篮子,营业员好心地递过来一把铁铲,让我方便铲菜。把这一情节告诉远在上海的亲戚们,他们都将信将疑,觉得太离奇了。

同样在菜场里,记得当年母亲曾向邻居借过一毛钱,第二天在菜场相遇,准备还给人家。邻居是湖北人,觉得如此小的金额根本不需要还。于是两个人一个追,一个跑,绕着菜场跑了3圈,成为了众人驻足围观的对象。最后,另一位邻居看不过眼,夺下母亲手里的一毛钱,一把撕掉(那人不知道损毁人民币犯法),还愤愤然地对母亲说:“这点小钱追来追去,真给我们棉纺大院丢人!”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不同地方的人“底蕴”似乎没有多少改变。我姑妈住在上海,还是经常去菜场买两个鸡蛋,去水果店买一个苹果。要是在湖北,这样难免挨骂,被说小气;若到东北、西北,说不定有血光之灾,人家卖家会以为你是来砸场子的。

北方人买菜,一买就是一大捆,南方人则都是两棵三朵地买。前一阵儿,网上流传有一位北方小伙漂到上海,曾壮胆试着在肉铺买二两肉,还要求切成肉丝。结果肉贩子欣然从命,肉丝切得一丝不苟。网友评论,这很正常啊,所以,鲁智深与镇关西因为买肉发生的血案,在上海这样的地方不可能发生。在肉铺前,小伙子被感动了,因为这二两肉丝他决定留在上海,他觉得这是个精致、方便的城市。

买菜的南北差异是怎么形成的?有些人想当然地说属于气候原因,北方寒冷,买回一堆菜可以放很长时间不坏;南方湿热,买多了也许第二天就蔫了。然而,这个理由30年前就开始有点站不住脚了,如今,家家都有冰箱,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南北差异?我觉得恐怕还是要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南方明清甚至南宋就进入了商业社会,近代上海人投资理财观念尤其普遍比较强。虽然解放后经历了二三十年无财可理时期,但改革开放之后,很快出现了全民炒股的景象。如此社会氛围之下,许多人养成了一些下意识的生活习惯,诸如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资金积压,在买菜上不愿“囤货”……

豪爽也好,“小气”也罢,自己的钱怎么花都行。如果看不惯当地的“习俗”,可以迁移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生活。北方人可以南漂,南方人也可以北漂,如今这年月,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栖息地。